說起《那些年》這部電影,蘇未濟突然考慮到,自己有係統這個大殺器可以完整呈現一部文藝作品——
那麼,我隻需要花費11點的低調值,不是可以把這一部電影完完整整的給抄出來嗎?
隻是不知道到時候給的形式是什麼樣子的,是畫麵,還是直接給劇本。
宋婧道:“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醫生的失敗。最終把作祟的“鬼”擊敗的,是對患者這種內心活動過程進行的分析工作。
使問題複雜化的是,患者越是屈從於他的理想化意象對他的苛刻要求,他便越把這種屈從外化。他會急於做到心理醫生——或者別的什麼人——所期望於他的,或他自以為是他們期望於他的一切。他會表現得柔順可欺,但同時又不斷積累著對此“束縛”的怨憤,結果他會最終認為每個人都處於支配他的地位,因而變得怨恨一切。
那麼,一個人把內心的束縛外化,能得到什麼好處呢?這是因為,他認為隻要他相信壓力來自外部,他就能夠奮起反抗,即使隻是做一種思想上的保留。同樣,他既然認為限製是外在強加的,自己就能設法避免,這可以維持一種自由的幻覺。但是有意義的是上邊所提到的因素:承認內心的束縛就等於承認自己不是那種理想化意象,從而引出許多麻煩。
這種內心壓力是否表現以及在何種程度上表現為生理症狀,倒是個有趣的問題。我個人的印象是,它與哮喘、高血壓、便秘有關,但我這方麵的經驗甚少。接下來的問題是討論各種各樣被患者加以外化的屬性,這些屬性與患者的理想化意象形成了對照。總的說來,這些屬性的外化是通過投射而實現的。即是說,患者覺得是他人的屬性,或覺得是因為他人才有此屬性,這兩種表現不一定一同出現。在下邊所舉的例子裏,我們將不得不重複一些已經提到過的事情,有些事也是眾所周知的,但這些實例將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投射的意義。
某A是好酒貪杯之徒,總抱怨他的情人對他關心體貼不夠。就我所知,這種抱怨是不成立的,至少情況不像某A所認為的那麼嚴重。某A本人具有旁觀者一看便知的衝突性格:一方麵他屈從遷就,脾氣溫和,寬宏大量;另一方麵,又氣勢逼人,發號施令,待人苛刻。於是,這就發生了攻擊趨勢的投射現象。但他這投射有何必要?在他的理想化意象中,攻擊傾向隻是強力人格的自然成分,不過,這一理想意象中最突出的品質是善良——他認為自聖·弗蘭西斯27以來還沒有哪一個人比他更有德行,自己是第二個理想的朋友。這種投射是不是為了鞏固理想化意象?當然是的。但這種投射也保證了他實現自己的攻擊傾向而又無須認識到這點,從而避免了麵對衝突。這裏,我們看到一個處於進退維穀境地的人。他不能摒棄自己的攻擊傾向,因為它是強迫性的,他是身不由己的,但他也不能放棄理想化意象,因為它保障他不致分裂,投射作用便是無路中之路。於是,這種投射作用代表了一種無意識的二重性:它既保證了他的攻擊性要求,也維持了一個理想朋友的必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