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常見的錯誤溝通方法(2 / 2)

在談到溝通邊界問題的時候,人們在溝通中還容易出現另外一種越界行為,那就是談論他人的私生活。他們非常關心他人的情感生活,非常關注他人的理財情況和家庭收入等私密話題。也許這些人本身樂於同他人分享自己的私密生活,但是別人未必對這些事情感興趣,也未必願意分享自己的私生活。如果貿然打聽他人的私密信息,恐怕會引起他人的不快,而且雙方的關係也必定會受到影響。就像不是很熟悉的兩個人在一起交流時,一方突然問道:“你結婚了沒?”“你去年的收入是多少?”“你在銀行卡裏存了多少錢?”這一類私密問題容易引發他人的反感。

五、不要盲目揣度他人的真實想法

在溝通中,及時了解他人的想法至關重要,這樣可以提前製訂針對性的溝通措施。但是了解他人想法需要出色的觀察能力和感知能力,需要對他人的相關信息有充分的理解,最好經由對方的嘴直接說出來。可實際上,在日常溝通中,很多人會本能地猜測他人的意圖,“我覺得你一定會這麼做”“我以為你已經同意了”“我以為你會做出讓步的”,這一類猜測往往沒有太多的根據,僅僅隻是自己主觀臆測,而這種臆測可能會錯誤地理解他人的做法和想法,並導致溝通陷入僵局。在必要的時候,人們可以征求他人的意見,可以詢問他人的想法,而不是盲目地自作主張。

六、不要總是想著壓製和戰勝他人

許多人將溝通當成自我展示的機會,將溝通當作一種競賽的模式,認為自己一定要比對方說得更好一些,一定要比對方更占優勢,從而在溝通上碾壓對方。他們常常會提醒自己“我要說服對方”“我要讓對方放棄他自己的觀點”“我要證明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確的”。可實際上溝通的目的並不是單純地讓對方臣服自己,而是實現互動交流,保證雙方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完善,人們所說的每一個觀點都是基於討論本身的。這是一種交流,而不是一種鬥爭,如果總是想著壓製別人,那麼整個溝通對話就容易陷入相互拆台和相互爭吵的不利局麵之中。

總而言之,溝通的目的是實現相互交流,將相關的話題描述清楚,並盡量和溝通對象達成一致。在達成一致的過程中,可能需要克服分歧,需要相互補充和完善,需要給自己和他人創造更好的溝通氛圍,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良性溝通的一部分。如果有人試圖打破這些規則,製造新的對立和話題,就會破壞溝通參與者最初建立起來的默契和協議,這個時候,溝通本身也就失去了意義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