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太陰之道(1 / 2)

鄭麗珠要向五行門尋仇,然而祖莊內旭幽還在向李想請教“生死之道”。

這也是旭幽在無名峰獨處時的疑問,如今遇到高人,機不可失。

李想侃侃而談:“欲知生,先知死。萬物有始有終,開始便是為了結束。當你知道死的意義,就會明白為何而生。”

旭幽不解,問:“像我這樣的人活著,死又是為了什麼?”

“生無可戀之人,死也毫無意義。你現在身無長物,凡事漠不關心,無可無不可。當你找到喜歡的事物,追求畢生的誌向,為了守護所愛的人而死不足惜。你自會明白為何而生。”

旭幽道:“我下山之時,孟無昔有臨別贈言:我心如明月,冷眼看世界。這話是很對的。大明天下與我何幹,我也沒有誌向,更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師兄的話,我涉世不深,不能理解。隻感覺空洞乏力,無處著手,還望師兄教我。”

李想思索,看著旭幽,拿出三本書:“你向我請教,我又知道些什麼呢?不過書中都有記載,你多讀書就好了。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你且行且讀,多加揣摩,自會融會貫通,知曉生死。”

旭幽問什麼書,李想一一介紹。

“《計然經》,相傳春秋範蠡所著。他輔佐越王‘臥薪嚐膽’成就霸業。功成身退,富可敵國,人稱陶公。”

李想鄭重的將《計然經》交出:“你學了,會很富有呢。”

旭幽卻是不受。

“《論語》,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談身教,儒家代表,傳承千古。後人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正好為你解惑。”

李想將《論語》晃了晃:“你學了,可以當官呢。”

旭幽仍是不受。

旭幽一向認為最後的就是最好的,問道:“最後一本呢?”

李想並不介紹,而是將書直接遞給旭幽,上書《太陰》。

五行之木最強功法《太陰》,旭幽身具青龍魄,又在藏書閣中看到過這樣的記載,當然知道它的價值,自然視若珍寶。

旭幽接過,翻開首頁:太陰所著,人不知其名,敘天地道,書善惡史,理心機。尚未完工,勸君勤勉。

旭幽又翻了幾頁:太陰之道,勿急勿緩。

書上之語仿佛活了一樣,在勸自己不要急於求成。旭幽感覺有理,就合上書,不再多看。

李想問道:“這本書,我倒是想介紹一二。可惜一沒有看過,二也知道我是看不懂的。你自信能看得透徹?”

旭幽答:“以後有的是時間,不必急於一時。還有很多話要和師兄說。”

李想歎了一口氣,道:“先生說過:‘太陰之道,時不我待;心誌不堅,萬裏遲延。’望師弟有恒心,有毅力,完成太陰之道。”手一拂,仿佛告別一般,旭幽便不由自主,竟被移至莊外。

旭幽急忙將書放入懷中,貼身放好。回頭望去,山門阻隔,依稀之間,李想仍是淡然勸誡:“太陰之路,自你始,由你終。好自為之。”

話中帶著感傷,旭幽剛與李想交好,竟不能多待片刻。

一個“好自為之”,李想就將旭幽扔出祖莊之外。他所說的,所行的,竟和孟無昔一模一樣!

山門之外,韋賢統率尚武軍,李快率領錦衣衛十三騎,更有高高在上的鄭麗珠。他們都是劍拔弩張,隨時準備進攻。

莫名其妙的,旭幽就被卷入一場紛爭,鄭麗珠與五行一門的誓死之鬥!

旭幽卻是遲鈍,隻感覺鄭麗珠在眾人之中,如眾星拱月一般。不禁自卑,旭幽心頭黯然:她有如此的權勢,這麼多人保護,哪用的著我去守護。李想師兄所言,需要我保護的人又在哪裏?

鄭麗珠橫眉冷眼,見旭幽如螻蟻,視祖莊如仇讎!

旭幽沒察覺鄭麗珠的仇恨,傻傻的回報以微笑。

鄭麗珠不理,隻是說了一個字:“攻!”

旭幽驚道:“我擦你的親娘啊!”

旭幽山野之人,和鄭麗珠不同,他是會說髒話的。

沒有時間去贅述,錦衣衛李快之流衝的凶猛;沒有心情去講道理,鄭麗珠代表的是大明朝廷,旭幽背後的是五行逆黨。兩者勢不兩立!

旭幽很冤,他和五行祖並不一夥,他隻是在恰好的時間出現在了不該出現的地方,而原因是他想好心的去救鄭麗珠。

真是多管閑事!還是孟無昔說的好,“我心如明月,冷眼看世界”。何必在意他人的死活,旭幽竟摻和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