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一語成讖(1 / 2)

朝代更替,豪傑輩出,江湖武林各種勢力盤根錯節,可謂小朝廷。朱元璋借助紅巾軍成事,奪得江山,然而“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曆代帝王為保持皇權永固,一般有兩個對策:高壓和愚民。

高壓如秦始皇焚書坑儒,收集天下兵器鑄成金人。太平世道不需要俠士,鑄劍為犁、馬放南山。這就是“俠以武犯禁”的來曆。

愚民就簡單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宋朝的程朱理學、明朝的八股文都是!

有這麼一種似大非小的事情很讓人頭疼。較真吧,沒那個必要;不較真吧,它又會得寸進尺!

這個它就是江湖。

眾所周知,江湖講究的是快意恩仇!和江湖人士提王法是對牛彈琴,所以朝廷一向和俠士不對頭。然而又投鼠忌器,不能輕啟戰端。

要知道“俠”一向清高的很,和老百姓走的很近,聲名在外的,不是說滅就能滅的。曆史上所有大魄力、敢動手的君王,一旦走了魚死網破這一步,都會背負罵名。

老大要做好人,隻能讓小弟去下黑手。

朱元璋就創立錦衣衛,專做壞事。

錦衣衛也不傻,李凊林就找了替罪羊,讓孟無昔幹這事。

孟無昔照辦!然而名聲臭了不要緊,得留條活路吧。

孟無昔求教道衍“未卜先知”:剛誇了海口,還想不認賬?

隻要道衍承認“未卜先知”確有其事,孟無昔就可以要挾他,泄露“天機”,走出生天。

然而道衍知道,冒天下之大不韙者必死!孟無昔既然走了這條道,那就一條道走到黑。

道衍卻是不懼,他明目張膽的來找孟無昔“算賬”,自然是胸有成竹。

君已入甕,何懼哉!

道衍微微一笑:“若天下真有‘未卜先知’,那便有。貧僧曾與九龍唐主一唔,並為之卜了一卦。”

孟無昔一愣:九傑,這小子。問道:“他有何德何能,能得大師垂青。不知是何卦象,準否?”

道衍頗為神秘,直視孟無昔答道:“準與不準,卻在閣下之手。”

孟無昔不解。

道衍:“曆來好馬不同槽。燕王有九傑之智共謀,如何篤信在下?所以臨行之前,在下與之西樓論道。若九傑能聽命於我,自然放他一條生路。然而道不同,不相為謀。他終是阻礙,隻好除去!”

“貧僧鬥膽未卜先知:閣下出山,首攻便是九龍唐!”

道衍想起九傑就是火大:滅了他丫的,說好的三千金呢。

孟無昔睜大了眼睛,不敢相信:“這便是未卜先知?你卻是錯了,孟某與九傑有舊,並不想為難他!”

“不,道衍算準了!貧僧之能不在星象八卦。”

“天下最難之事:改變過去,卜測未來,不行。然而卜測過去,改變未來,便行!”

孟無昔深受震撼:“改變未來?”

道衍厲聲說道:“隻要道衍所為,那便是未來。道衍所說成真,那便是未卜先知!”

一直以來孟無昔耿耿於懷的便是對未來的恐懼,所以他的思維局限也就在這裏。他所求的不過是想知道未來什麼狀況,自己也好早作打算。然而道衍給他上了一課:預測未來算什麼,改變未來才是大丈夫所為!

孟無昔有些氣弱:“孟某為何要聽命於閣下,屠滅九龍唐又有什麼好處?”

“無昔派和九龍唐乃燕王在野的兩大勢力,不可共存!”

孟無昔再次震驚:“為何?”

“無昔派乃是燕王勢力原因有三,無昔派與九龍唐不可共存原因也有三。”

道衍細說:“一、閣下入贅鄭府卻又藏身深山,如此行事,智謀之士一眼就知緣由。當真是欲蓋彌彰,鄭府的背後是燕王無疑。二、五行門被列為逆黨,奄奄一息;無昔派卻可發展壯大,無強大勢力支持絕無可能。三、李凊林逼迫閣下,恐怕也是為了削弱燕王勢力。如此三者,印證貧僧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