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一語成讖(2 / 2)

孟無昔連連點頭,對道衍佩服萬分,問道:“無昔派與九龍唐是燕王暗中布置,可以說是左膀右臂。在下求存,為何要自斷長城?”

道衍聲色俱厲,道:“要殺閣下的是李凊林,是皇帝!誰可救足下?隻有燕王!燕王有了九龍唐,還要無昔派作甚?隻要滅了他,閣下碩果僅存,在燕王心中分量自然大不同。”

孟無昔暗自思量:卻有幾分道理。曆來壯士斷腕、舍卒保車。若要活命,唯有得燕王庇護。沒了九龍唐製衡,無昔派三千門徒價值更高。

道衍見孟無昔已被觸動,繼續說道:“況且江湖非小,九龍唐更是分舵重多,遍及大江南北。換言之,九龍唐是縱橫交通之網,是各路消息往來的耳目。不先去之,尊者稍有作為,便會傳聞四海、人盡皆知。”

自古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孟無昔也怕淪落到過街老鼠的地步,人人喊打。

見孟無昔已被說動,道衍加了最後一把火:“尊者若放過九龍唐,當無昔派淪為江湖公敵之時,九傑未必不會落井下石。以九龍唐的人脈財力,結交四方俠士與君對抗,勝負未知!與其寄希望於仇敵,不如先下手為強。”

這就是縱橫之才,巧舌如簧。九龍唐和無昔派本來是燕王的兩個下屬勢力,一個在明,一個在暗。九傑幼年被燕王收養,所以隻知為燕王效力,不知其餘。孟無昔老謀神算卻也被道衍說服,不知不覺中,九龍唐就成了孟無昔不共戴天的仇敵。

孟無昔猛地站起,擺手製止道:“大師不必多言,孟某已有計較。九傑年幼不及老夫多智,九龍唐空有財貨不及無昔派實力出眾。自古削枝固幹,枯木變棟梁;弱肉強食,燕王成大事。孟某所為,一片苦心,還請大師到了燕王麵前說明原委。”

畢竟是“黑吃黑”,孟無昔在沒有得到燕王首肯的情況下,就過河拆橋,擅自與九龍唐動手,很是擔心後果。所以孟無昔反而希望道衍在燕王麵前為自己辯解。

道衍並無答應,也無拒絕,隻是保持莫測高深狀。

孟無昔問道:“孟某言聽計從,不知可否得大師一測。老夫確信:未卜先知,天下無出道衍之右!”

道衍微微一笑,附耳說道:“尊者所擔心的不過是李凊林一人,道衍自當除之!”

孟無昔放心了,笑道:“有勞大師多謀了。”

道衍站起身來,還禮:“時間金貴,在下去了。”

道衍的目的達到,他終於向九龍唐展現了何為抱負,何為權謀之道!

事後有人問道衍,為何一定要和九傑過不去。道衍搖頭,他根本不在意這些小事。他的目標很明確,是燕王。至於九傑或者孟無昔,隻是引子。

道衍反問那人:閣下可知什麼是神,什麼是神話。那人自然說不上來。道衍說:我所說的話如果不作數,如何讓人信服?無論大話、小話,一定要成為真話!一個人如果處處說假話,那麼當他說真話的時候也沒人信;而我不論說什麼,一定要負責,一定要成真!燕王必然信我,用我。

話可通神,話一出口便是神話!

孟無昔自然不知道衍心中的算盤,他還要為自己的生死擔心。心中大石落了一半,孟無昔已經有了主意。他目送道衍離去。

道衍說是要去燕王處,卻不是往北,而是往南,京城方向。而孟無昔卻不需要改變路線,不論是東海食人蛟,還是九傑九龍唐,反正都是杭州方向。

塵埃落定,無昔山之事已交待清楚,各種勢力陰謀也透露了不少。常言道: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九傑一不小心得罪了道衍,如同颶風起於青萍之末,改變了孟無昔的命運軌跡,也為九龍唐招來了一場血雨腥風。

而這其中“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的道衍,卻是隻言片語便展示了權謀之道的威力。

真愛生命,遠離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