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趙雲:謙遜低調的協作之道(1 / 3)

第六章

趙雲:謙遜低調的協作之道

成功的一半在選擇

曆史是完全真實的嗎?很難講,大部分曆史不是百分之百真實的,還會受到政治的影響。曆史常常配合政治,為政治所用。

《三國演義》是把當時的人物事跡添油加醋地寫成了,其實也有很多地方有失偏頗。塑造的是人物的藝術形象,讀者也會受到作者好惡的影響,因為作者偏愛劉備集團,所以我們對關羽、諸葛亮的印象會特別好。

趙雲受到劉備的賞識是眾所周知的,其實他也受到了曹操的保護,當時曹操保護了很多有才幹的人。這讓我們想到一句話:恩生於害,害生於恩——害你的人經常是救你的人,對你特別好的人又經常是害你的人。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主性,對於不同選擇的人要給予相當的尊重,不要勉強人家的選擇跟你的完全一樣。趙雲的選擇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這是其他人所不及的。諸葛亮可以談笑風生,任何事情都能很輕鬆地解決。趙雲做不到,他的智慧不如諸葛亮。趙雲也不能像關羽那樣想殺誰就殺誰,不動腦筋,他隻能作出正確的選擇。

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所以會對未來產生很多疑惑,很多顧慮,甚至恐懼,等到把人生搞清楚以後,自然就不會害怕了。人生有相當程度的無奈必須承受。人一輩子隻有一個任務,就是不斷改變自己、調整自己,讓自己做得更好。

有個形象的比喻,《三國演義》裏,曹操是“國有企業”的領導,孫權是“民營企業”的領導,劉備是“個體戶”。有人願意把寶押在個體戶上,是一種選擇。如同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一樣。一個男人的責任是養家糊口,要麼不要結婚,如果要結婚,就要負起養家糊口的責任,不能推卸。要好好選行業,不看你能幹不能幹,而要看那個行業熱不熱門,選對了行業,一定賺錢。選錯了行業,再辛苦也賺不到錢。女性選錯了丈夫就會很倒黴,所以要慎重選擇。我們每天都麵臨著不斷的選擇,所以要培養自己正確選擇的能力,沒有人能對自己的選擇有絕對的把握,因而需要學習選擇。

從趙雲身上可以體會到很多道理。他選擇了劉備是非常正確的,選了劉備,就要用適合劉備的方式跟劉備互動。人要高興才會甘願投入,甘願就必須是自己的選擇。如果是被動選擇,就不會心甘情願去配合。所以你找工作的時候要先問自己是心甘情願的選擇,還是走投無路的無奈選擇?不是無可奈何才選擇的這裏,也不是唯利是圖才選擇的這裏,隻是因為覺得跟這裏很投緣,願意跟這裏同心協力而選擇。這樣的工作給你的感覺會完全不一樣,對這樣的工作你不會挑剔,隻會善意地建議。

如果趙雲一開始選擇了投奔曹操,結果會怎麼樣?他要麼會跟別人格格不入,要麼變壞。如果不同流合汙可能會沒法自處,徐庶就是個例子。

曹操知道劉備得到一個好軍師徐庶,就想把徐庶挖過來,得知徐庶很聽他媽媽的話,曹操就讓人模仿徐庶媽媽的筆跡寫了一封信叫徐庶過來。按常理判斷,徐庶是不會上當的,他一看就應該知道這封信是假的。我懷疑他是假裝上當,如果他一眼就識破曹操的詭計,那他媽媽一定會被曹操殺了,那就成了隻顧自己不顧父母了。所以他將計就計,假裝上當。結果他失算了,他去了曹營以後媽媽自殺了。他應該跟媽媽說清楚自己是將計就計。可是他太相信他媽媽,認為媽媽也很聰明,能夠想到這一點。這就是人生的無奈。

母親死了以後,徐庶應該怎麼辦?再溜回劉備那裏,等於昭告天下自己上當了。於是他留在了曹操那裏,告訴世人他是將計就計,但是他從此不出一謀。曹操留得住他的人,留不了他的心。徐庶始終也沒有融入曹操集團,趙雲如果當初投奔了曹操,結果很可能也是這樣。

不當領袖: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

趙雲生活的大環境是黃巾起義時期,當時很多地方趁亂形成了軍閥割據,一些人有機會就自立為王,甚至想把漢室推翻,朝廷拿他們也沒辦法。在這種情況下,各個勢力都招兵買馬,想辦法壯大自己。

趙雲不是沒有割據一方的誌氣,而是他的定位準確,他不想當領袖,隻想當幹部。如果每個人都要當領袖,天下就會大亂了。一個人大概15歲以後就應該了解自己這輩子要做什麼,要當領袖的就要培養領袖魅力,如果不想當領袖,就好好跟別人配合,做一個得人賞識的幹部。

現在很多人拚命鼓勵孩子要當領導,根本不知道孩子是不是當領導的料,結果反而害了孩子。不見得當老板就一定比較辛苦,也不見得當員工就一定不好,各有樂趣,各有苦衷。趙雲的定位非常清楚,他隻想找一個好老板。所以他找到劉備以後,就死心塌地追隨劉備,這一做法非常值得年輕人借鑒,這也是他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趙雲的領導風格跟別人不一樣,因為他的目標隻是要做一個主管,所以他的領導起到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一個人一生隻能占一個位置,換了位置就要改變思維方式。很多人把換位置、換思維方式看成是壞事,這是不對的。當部屬的時候站在部屬的立場,想的是要服從上級。當了幹部以後就不一樣了,幹部不可以完全聽老板的話,需要有一些自己的意見,如果什麼都聽老板的,那麼員工直接就能把事情做完了,根本用不著幹部。

其實幹部要合理地陽奉陰違,不可以不服從領導的安排,也不可以完全服從領導的安排。領導合理的要求一定要服從,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服從,老板也會非常喜歡這樣的人。

投劉備:謹慎選擇老板

趙雲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發是年輕人是可以跳槽的,但要在開始工作五年之內跳槽,不要工作了十年、二十年再跳槽。

趙雲文武雙全,一開始是在袁紹轄下,因為發現袁紹沒有救國救民之心,於是轉投公孫瓚,但是公孫瓚也並不重用他。

老來慎選徒弟,年輕慎選師傅。年輕人找錯了老師會很糟糕,師傅很熱心,什麼都教,學生又沒有選擇能力,師傅教錯了,學生也就一路錯下去了。師傅老了的時候,徒弟正好年輕力壯。這時候要謹慎選擇徒弟,選擇那些品性好的人。師傅教徒弟經常會留一手,但如果徒弟誠心誠意對待師傅,師傅臨終會把那“一手”教給他。

趙雲當時覺得跟著公孫瓚恐怕也沒什麼出息,於是想再投明主。所以一個年輕人進入社會的前五年,如果感覺不對勁,我鼓勵跳槽,但是不能為了錢而跳槽,要為了選擇好的老板而跳槽。二者的動機不一樣:為了錢而跳槽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很容易會被金錢引誘誤入歧途;為了找到可以終生付出的老板而跳槽,是為了自己有更好的發展,值得鼓勵。

什麼樣的老板是好老板?趙雲會選擇劉備,因為他覺得劉備經得起考驗:首先,目標正確。一個老板如果目標不正確,跟著他也是要倒黴的。其次,眼光長遠。不是隻看見眼前利益。再次,胸襟寬廣。很多老板會嫉妒下屬的才能。劉備如果有嫉妒心就活不了了,因為他的武藝遠不如關羽、張飛,才能又不如諸葛亮。

趙雲看到劉、關、張三兄弟處得這麼好,覺得劉備有容人雅量,有正確目標,有長遠眼光,所以才會選擇投奔他。當然,投奔劉備也需要機會,如果沒有機會,想投奔劉備也不行。

公孫瓚跟劉備是同學,都是當時很出名的老師盧植的學生。這樣一來,趙雲和劉備就有了見麵的機會,而後趙雲給劉備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可是趙雲不能立刻跳槽,即使他真的立刻跳槽了,劉備也會不好意思收,所以他們心照不宣,等待著機會。

後來,趙雲的哥哥往生了,趙雲趁機跟公孫瓚說要回家吊喪。劉備知道他這一去一定不會再回來了,就跟趙雲說:“我們後會有期。”趙雲說:“我一定不會辜負你的恩德。”兩人心裏有數,這叫默契。其實人與人之間如果真的誠心誠意相處的話,是會有默契的。如果兩個人相處很誠懇,不需要把什麼都說明白。

趙雲回家奔喪以後就沒有回公孫瓚那裏,也沒有馬上投奔劉備,因為還要等待機緣。劉備三兄弟被曹操打散了,關羽去了曹操那裏,張飛不知道去了哪裏。後來因緣巧合,在關羽去找劉備的路上遇見了張飛,再後來又遇到了趙雲,這是趙雲出現的最好時機。三兄弟一直在一起的時候,趙雲如果來投奔劉備,那他就是個外來的人,難免會被排斥,而在劉備落魄時候出現,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

為什麼很多時候急事要慢做?就是要等待時機,時機成熟的時候自然能夠水到渠成。趙雲是在劉備最需要人才的時候投奔而來的,關羽跟張飛也就自然把他當成兄弟來看待。

會配合:明白團隊的作用

趙雲到了劉備集團之後,如果總是覺得這樣不對、那樣不好,也沒法待下去了。趙雲能夠跟大家相處得很好,表示他進退應對恰到好處。在封“五虎上將”的時候,關羽、張飛都排在他前邊,他也沒有怨言,因為那二人跟劉備的關係不同,他們三人是結拜兄弟,趙雲則是後加入的。

人要認清自己的位置,這不是自卑,是心胸寬廣不計較。隻要你們心中肯定我就行了,有沒有形式上的名義無所謂,這是趙雲了不起的地方。如果他一天到晚跟大家抱怨,那麼也沒辦法跟大家相處。

趙雲是個非常配合的角色,同時,他也有自己的原則,叫他做的事情如果符合當初的共同理念,他就會義不容辭去做。

劉備集團裏的人都做到了同心協力。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其實隻是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找幾個誌同道合的人同心協力幹一番事業,成不成功無所謂。不是說努力就一定要成功,努力隻是盡本分、盡責任,這也就是“成功不必在我”的道理,我們應該關心的是該做的事情有沒有做好。

劉備集團之所以能夠同心協力,很大的原因是劉備很會帶人。帶人其實就是帶心,帶心就要多關心下屬。劉備看到趙雲的時候,緊緊握住趙雲的手,如果他隻是說“你來了,很好”,趙雲的感受就會不太一樣。劉備在這方麵是有過人之處的,誰跟他在一起都能感覺到他有老大哥的樣子。他會罵張飛,也會給張飛整理衣服。領導要關心人,要照顧人,要教導人,這樣人家才會信服。趙雲會選人,劉備也的確表現出了一個好老板的樣子。

不爭功:人要明確自己的位置

趙雲文武雙全,智勇兼備,他很會配合。配合不是迎合,迎合別人沒什麼意義,但可以適當配合,因為紅花也需要綠葉來陪襯。他陪襯出諸葛亮、關羽,甚至連黃忠都陪襯,甘當配角,從來不爭功,從來不爭著做第一,但不該讓的時候一定當仁不讓。

他在劉備集團的第一次表現跟諸葛亮是同時的,諸葛亮出山第一戰是“火燒博望坡”。曹軍要來打劉備,諸葛亮派張飛,張飛不服氣;派關羽,關羽不配合。趙雲沒有不配合,趙雲認為既然諸葛亮是軍師,就應該服從他的派遣。這方麵可以說他起到了一定帶頭作用,不為難軍師。

趙雲從來不跟關羽、張飛搶功勞,因為他們都很好勝。每次關羽都說“非我莫屬”,什麼事都一定爭著去,張飛也總是當仁不讓,這是好事。但如果趙雲也要跟著爭,幾個人搶成一團,無疑增加了劉備、諸葛亮的苦惱。所以他始終不爭搶,軍師派他,他不推辭;派別人,他也不爭功。

最喜歡爭的人是張飛,每次打仗都爭著要去,一定要搶頭功。當然這也不是惡意,他是認為自己應該第一個去,因為兄弟的事情就是他的事情。但是張飛可以爭,關羽可以爭,趙雲卻不能爭,還是因為關係不一樣。人家畢竟是結拜兄弟,而他不是。他可以表達想做事情的意願,但是不能勉強爭取。這又是一種不公平,但趙雲認為這種不公平是應該的,所以也沒有覺得心理不平衡。

趙雲跟黃忠一起去打仗,黃忠搶著做領導。黃忠年紀大,趙雲也讓著他。在定軍山的時候,黃忠把夏侯淵殺了。夏侯淵是曹操非常器重的人,所以曹操親率二十萬大軍來打黃忠和趙雲。那次黃忠是主將,趙雲是副將,他們一商量,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曹操既然要派二十萬大軍出來打仗,一定會先運糧草出來,黃忠要去劫糧,他認為,這樣曹操就會軍心大亂。趙雲認為,這樣太危險了,曹操不是簡單人,他的糧草一定保護得好好的,很可能劫不到糧草。但是黃忠還是堅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