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1 / 3)

支教讓鍾馨更廣泛地了解社會,更親身體驗農村基層生活,這些給她的寫作注

入了新鮮血液,她的寫作不僅沒有因為支教而停止,反而更加洶湧,在短短的半年

多時間裏,她的自傳式作品竟達五十多萬字。她越寫越有勁,越寫越興奮,靈感也

越來越多,如此一來,凡眼見的,耳聽到的,甚至半夜裏的一個夢也成為她寫作的

素材。每次休假回城,她經常半夜爬起來奮筆疾書,一寫往往就是五六個小時不間斷,

有時甚至寫作七八個小時,為了寫作,她走火入魔,連飯都忘了吃。

她還自編教材《寫作入門》,組織受授的學生成立寫作興趣小組,給學生們進行

寫作指導。從文學創作的概念開始,主要學習作為一個作家所必須要具備的思想境

界以及道德操手;輔以選材,角度的捕捉,人物性格直至劇本的創作。

參加寫作興趣小組的大多是初三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任務十分繁重的情況下,

依然以十二分的熱情來參與,從他們的身上,從他們流露出熱切渴望的目光裏,鍾

馨深知孩子們太需要第二課堂來拓展他們的視野了。

學生問:“老師,什麼是創作?”

“創作,就是走一條別人還沒有走過的路,把破碎的東西重新組合在一起。而

文學創作則是把經過深思熟慮、醞釀成熟的反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並且是健康向上

的事件通過文字的形式書寫出來。”

“可是,我們隻是初中生,能創作嗎?”

鍾馨笑了:“有些人有這樣一些錯誤觀點,總以為隻有經過文學專業訓練的人才

具備從事寫作的條件。其實不然,寫作並非文學專業人員的專利,具有大學文學文

憑的人並不一定能寫出好的作品,而其他專業的人員也並非不能寫作。寫作是不分

年齡和專業的,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的特征,所以,不同年齡的作者的作品也是不

同的。人們常常把一部作品稱為一個小社會,作者就是駕馭這個小社會的舵手;而

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則通常是作者的思想意識,所以又有人說,作家就是一個思想

者、道德的燈塔。”

學生喃喃:“思想者?”

“沒錯,縱觀曆史,真正能夠影響人們心靈的思想都是極其樸素的。而作為一

名作家,他要反映人民的心聲,必須要有正確的價值觀,不僅需要有較強的文字駕

馭能力,更應熟悉生活和曆史,並且具有敏銳觀察能力,是一個感情豐富和品格高

尚的人,愛憎分明的人。”

學生由衷地感歎道:“哇,這麼了不起啊。”

鍾馨微笑著說:“在一個法製的社會裏,任何一個公民都應該自覺遵循起碼的行

為規範。作為一名作者,他的意識形態是決定其作品思想的關鍵因素。試想一下,

一個鼠目寸光、畏首畏尾、甚至劣跡斑斑的人怎能寫出對社會有正麵影響力的作

品?”

“可是,怎麼才能寫好作品呢?”

“沒有捷徑,文學作品來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

“可是具體要怎麼做呢?”

“所有熱愛文學的同學,必須要敞開胸懷融入到生活中去,生活是我們創作取

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老師。”

“我們要從生活中去尋找創作的靈感。因為,隻有融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才

能夠挖掘出具有時代感的素材,才能夠保證作品的成功。巴爾紮克說過‘就是

記載一個民族與國家的秘史。’”

“可是該從哪入手呀?”

“這就是選材問題了。不管什麼題材的文學作品,它的誕生都離不開生活,現

實生活和當時的社會製度就是構成作品的主要經緯。比如巴金先生的《家》《春》

《秋》,就是作者通過自身的生活經曆和當時的社會動態,描述了在封建製度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