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殿外等候(1 / 2)

當宋仁宗趙禎對歐陽修吩咐完畢,站在首列的晏殊,便持笏而出,表示反對道:“啟奏陛下,老臣以為,陛下單獨召見街道司的王司丞,期期以為不可。上述兩份奏折內容,在東京城內實施與否,攸關我大宋江山社稷,陛下不可停薪此人一麵之詞。正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若是陛下下了早朝之後,真要召見街道司的王司丞進宮覲見,向他問詢有關上述兩份奏章內容事宜,應當有持不同意見和看法的大臣在場。若是街道司的王司丞,可以服持有反對意見的幾位大臣,再在東京城內實施,才是萬全之策,還請陛下明察。”

端坐於堂上的宋仁宗趙禎,覺得晏殊所言頗有道理,當即就改變了主意,重新定奪道:“晏公方才所言極是,是朕考慮得不夠周全。朕采納晏公言之建議,不單獨召見街道司司丞。

“為了能夠廣納諫言,朕現決定,今日辰時兩刻,在垂拱殿內召見街道司司丞的同時,同平章事晏公,禦史中丞王拱辰,參知政事賈昌朝、開封府尹包拯、右正言歐陽修,諸卿借一同前往商議便是。”

在宋仁宗趙禎點名的這幾位參加早朝的大臣裏麵,支持在東京城內實施交通規則的人,分別是包拯和歐陽修,反對的人則是賈昌朝和王拱辰,而宋仁宗趙禎之所以把晏殊帶上,是因為晏殊位高權重,善於從中斡旋當和事佬,有晏殊在,正反兩派都不會出現爭執和糾紛。

原本對於宋仁宗趙禎做出單獨召見街道司司丞的這個決定,王拱辰和賈昌朝等十多名大臣,都是持反對意見的,幸好在這個時候,德高望重的晏殊挺身而出,建議宋仁宗趙禎從單獨召見,改為與持有正反意見的幾位大臣一起商討,這才堵住了他們的嘴。

對於宋仁宗改弦易轍的決定,包拯和歐陽修自然也沒有任何意見,在他們兩個人看來,若是街道司的這個王司丞,不能夠服王拱辰等人,恐怕也難以服他們倆。

此事成與不成,等下到辰時兩刻許,就得看街道司的王司丞,他在垂拱殿之內的表現如何了。

下了早朝,已到卯時四刻的光景,宋仁宗趙禎擺駕離開了紫宸殿,前往垂拱殿之內休息,而晏殊等五名大臣,則是跟在宋仁宗趙禎的後麵,也來到了垂拱殿。

不同的是,宋仁宗趙禎則是在垂拱殿之內,半臥在禦榻上歇息,而晏殊等五名大臣,則是在垂拱殿門外等候

宋仁宗體恤在他們當中,晏殊年事已高,已過知命的歲數,便特意命張茂則為晏殊一人賜座,讓他坐在垂拱殿門外候旨,至於其他四個人則就沒有那麼好的待遇了,他們隻能夠站在殿門外,迎接著街道司司丞王浩的到來。

過了大概有大半個時辰的功夫,到了辰時一刻的光景,王浩這才在幾名大內侍衛的帶領之下,趕到了垂拱殿的門外。

由於在這一路之上,王浩雖乘坐馬車進入到宮門,可是入得了宮門之後,便一路步行趕來,在此期間,他片刻的功夫偶讀沒有他停歇,足足走了差不多有兩刻的功夫。

來到垂拱殿門外的王浩,已經累得是滿頭大汗,氣喘籲籲,他向一路護送前來的那幾名大內侍衛拱手作別後,當著晏殊等五名朝廷大臣的麵,旁若無人一般地斜靠在垂拱殿門外的一根廊柱上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