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起身來的晏殊,聽完王浩的問詢,他笑而不語,覺得自己要是在這個時候自報家門,自己名字叫晏殊,承蒙官家厚愛,被委任為同平章事兼任樞密使,顯得很沒麵子。
待在旁側的包拯,看到晏殊並未搭話,他趕緊代為回答道:“王司丞,你怎如此問話,好沒禮數。你可知方才跟他話之人,可是晏同叔晏公,被官家任命為同平章事兼樞密使,是我大宋當朝宰相,還不趕緊賠個不是。”
待包拯話音一落,王浩先是一愣,覺得自己以前在曆史教科書學習宋史時,還真記不起來有“晏同叔”這個曆史人物,此人身穿紫色官袍,還擁有坐在殿門外椅子上的特權,站在他周遭的四位身穿紫色或紅色官袍的人,包括包拯在內,都是站著,並對他展現出一副恭敬有加的樣子,應該是一個大人物才對。
思忖了片刻的功夫後,王浩轉念一想,根據包拯方才所,此人是當朝宰相,他這才想起來,宋仁宗時代晏姓的宰相,隻有晏殊一個人。
直到這個時候,王浩終於想起來,晏殊字同叔,古代人跟現代人不一樣的人,古代人有名有字,一般都不直呼其名,以姓加字來稱呼對方,以示尊重。
不像在現代社會,隻有姓名而沒有字,見了麵之後,基本上都毫無顧忌地直呼其名,作為從現代社會穿越而來的王浩,自然是忽略了這一點。
念及至此,王浩趕緊麵朝著站在他身前的晏殊,再次拱手作揖,賠禮道歉了一番道:“下官拜見晏相,今日是下官頭一次跟晏相相見,此前隻是聽聞晏相鼎鼎大名,並未見過晏相真人,今日得見,實乃下官三生有幸。方才下官在言語上若有不妥之處,還望晏相肚裏能撐船,不要跟下官一般見識。”
此時的晏殊,看到這個街道司的司丞,不僅年紀輕輕,而且還對他恭敬有加,起話來也口若懸河,便覺得王浩確實是個人才,當王浩把話完,他便微微點了點頭。
輕笑了兩聲後,晏殊隨即用手捋了捋他下巴留著的山羊胡子,擺了擺手,半開玩笑地道:“哈哈,無妨,無妨,不知者不怪嘛,我晏某可不是肚雞腸之人,我肚子裏麵撐幾條船還是綽綽有餘呐!”
看到晏殊非但沒有生氣,反而跟他起了玩笑話,這才讓精神高度緊張的王浩,長舒了一口氣,緊張不安的情緒,也漸漸平息了下來。
緊接著,在包拯的一一介紹一下,王浩先後向站在晏殊周遭的歐陽修、王拱辰和賈昌朝三人一一問安。
由於王浩在上高中的時候,對於曆史書上上麵古代各種變法非常感興趣,當他從夏朝學習到清朝的時候,覺得古代變法者都最後都沒有一個好下場,善始卻不能善終。
就他對於慶曆新政的了解,王浩覺得範仲淹、歐陽修、韓琦、富弼等人主導的這一場變法,之所以維持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偃旗息鼓,有他們主導變法達成之間矛盾衝突的原因,更多的原因還是一些朝廷大臣集結在一起進行反對和阻撓所致。
在當時的反對派當中,以夏竦為首,包括王拱辰、賈昌朝、章得象、陳執中、劉元瑜、李定、錢明逸、宋癢、宋祁兄弟等人,給了變法派強大的阻力,才最終導致慶曆新政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