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王低聲道:“這兩年你們不在京中,太子已經收了不少親信。戰事結束時,十數名朝臣因為勾結外邦的事一並獲了罪,如今朝中上下人心惶惶,父皇又突然駕崩,外麵還沒平,裏麵還亂著,前段時間清理的人裏,也有不少三哥的黨羽,六哥你回來,兵權還沒有交出去,不如趁亂——”
姬無涯四下看了看,打斷了雍王的話,隨即說道:“先前不是說過了,扶持太子登基。別的就不要多想了,我們靜靜等著遺詔就可以了。”
雍王愣了愣,良久之後方才歎息了一聲。
原本按照大家的預計,皇帝的遺詔想必是要由賢貴妃來宣讀了,這樣一來,很大的可能性,登基的就會是裕王。然而,次日朝會之上,讓大家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素服走入大殿之上宣讀遺詔的人,竟然是宸妃。宸妃出現在金鑾殿上的時候,所有人的臉色都是微微一變,有不少人當即是轉頭看向了姬無涯,心想著莫非皇帝出人意料的把皇位傳給了榮王?
仔細說起來,榮王的文韜武略,確實也是這一波兄弟之中的翹楚,傳位給他倒也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但是以賢貴妃得寵之勢,怎麼會由著皇帝把遺詔放在了宸妃那裏,而自己卻毫無反應呢?很多人都想不明白這些事情,宸妃則是一步一步緩緩地走上了高台,在龍椅下站好,一旁的太監捧著詔書,等待所有人都靜下,向著宸妃行過禮之後,才將詔書遞到了宸妃的手中。
宸妃的眼眸微微向著殿下一瞥,眼神之中的睥睨之色,倒是像國母一般,而不是一個側妃。台下的人靜得出奇,一點兒議論的聲音都沒有。宸妃就這樣看了一會兒之後,方才開口說道:“先帝駕鶴西去,本宮深感痛心,原本應在後宮之中為先帝守靈,然而先帝有遺詔交托給本宮,本宮應當先到此處,為各位大人宣讀遺詔。”
“一國之君,乃是國之本也,國不可一日無君,因而雖然本宮與諸位大人都是心痛不已,但終究是要迎來新皇登基。”宸妃說著說著,原本冷冷的聲音,竟是帶了一些哽咽。
台下的大臣,當即就有人俯首道:“娘娘節哀。”
隨即大片大片的人跟著附和道:“娘娘節哀。”
在遺詔沒有宣讀之前,任何人都有即位的可能,而在台下的人眼裏,遺詔在宸妃手中,幾乎等同於宸妃說什麼就是什麼,所以討好的話並不嫌多,當即一浪接一浪地呼喊過。宸妃抬手在眼角擦拭了一下,似乎是在擦拭眼角的淚水,一旁的太監低聲道:“娘娘,宣召吧。”
宸妃點了點頭,展開了聖旨。
洋洋灑灑一大篇文章,大意是皇帝知道自己已經活不久了,為了以免奪嫡爭儲的事情發生,所以立下這樣一份遺詔,以免等他死後,因為繼位的事情,而出現兄弟之間兵戎相見,朝堂之上人心惶惶的事情。皇帝左思右想,覺得自己的二兒子,軍工卓著,適合帶兵打仗,但是治國方麵卻是略有欠缺,三兒子文治武功皆是上乘,但是性子太過狂妄,皇帝這個位置,需要一個穩得下心的人來。四兒子和五兒子兩個人,都是平庸之輩,六兒子到也是個文韜武略的人才,性子也足夠的隱忍,七兒子自由放浪慣了,想必也不願意被一個皇位拘束著。
而太子,有治國之才,且是嫡出的長子,身份來說,名正言順,才略來說,也是足夠擔此大任,前些日子又有監國的經驗,來坐這個位子是再合適不過了。所以皇帝在太子和榮王之間,糾結猶豫了許久,決定遵從古法,立長立嫡,傳位給太子。
皇帝最後又是說道,太子的母親已然去世,太後之位必然空缺。然而後宮需要一個主子,這個主子不應該是由剛剛冊封的皇後來擔任,而是要由太後來。皇帝又是在一眾後妃之中糾結了許久,決定立宸妃為後,等到他大限到了,太子將過繼給宸妃為子,而宸妃也將名正言順的被尊為太後。
聖旨宣讀完畢之後,所有的大臣都跪下感念聖恩。不乏有人在想,原來遺詔交給宸妃,是因為要保宸妃一條活路。不少人是知道後妃殉葬的事情的,按理來說,等到太子登基,無論是宸妃還是賢貴妃,都要以守陵的理由,被遷到皇陵之中,然後被秘密處死。
可是一旦宸妃被尊為太後,則就免了這一條死路,反而享盡榮華富貴。
有些年邁的人,已經慢慢的回想起來,當年皇帝娶妻,本應該娶得嫡妻就是眼前的這位宸妃娘娘,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最後娶了皇後,而宸妃則是變成了側妃。皇帝這份遺詔,怕也是有著補償宸妃的意味在裏頭。但是對於榮王來說,這事到底是好是壞,就說不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