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苦盡甘來(1 / 2)

雖然最後沒有答應倪誠關於把自己包裝成大師的想法,但是有林同意了倪誠繼續把這個項目做下去。

有林是這樣想的。倪誠繼續發起這個研討會,獲得的收入可以解決高利貸,同時自己也可以在此期間抓緊時間讓倪誠學會怎麼做生意,而不是瘋狂虧錢,相比較而言,倪誠在公司虧損的錢比高利貸還要多。

這個研討會也不再是倪誠之前的那樣,到處尋找的瘋狂發展客戶,而是變成了私董會的形式。往後這個項目隻能由以前的學員介紹進入,並且每一次都隻能接受10至15個成員,否則有林將拒絕提供服務。

對於這個項目,有林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做“夢泉啟帆”,寓意是人類因夢想而偉大,夢想的泉水永不枯竭,彙聚成江河,最後彙入商海,商海啟帆,我們助力學員夢想成真。而倪誠作為這個項目的發起者,被有林賦予了“聯合發起人”這個新的身份。

……

三個月很快過去,倪誠作為“夢泉啟帆”的聯合發起人,不遺餘力的推廣著有林的知識付費服務。在此期間,他很快還清了身上的所有債務,終於變得無事一身輕起來。倪誠的孩子也早就送入了幼兒園,並且沒有讓倪誠回到老家,順勢就這麼留在了身邊。總的來說倪誠的日子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三個月裏,除了公司本身的一些事物外,為了“夢泉啟帆”項目的知識需要,有林回到了自己的母校重新開始攻讀經濟管理學院的博士學位。而且母校就在本地,公司有事有林隨時可以趕回公司。

周三是固定的項目例會,有林也會在這一天把公司的事物集中在一起處理完,他把事情的輕重緩急、先後順序分得很清楚。現在公司是平穩發展期,他一直待在公司大多數時間也是閑著,基本上一周的事情一天就能處理得差不多。所以他才會經常性的進修,如果他一直待在公司,無疑等於處於一個舒適區。在舒適區裏不用說,很舒服,不用多想什麼,可是也意味著對自己沒有了未來的目標。一直待在舒適區,人在原地踏步,社會卻在進化,相當於舒適區的人在退步,如果哪天又遇到波士美語的背地捅刀那樣的風浪,可能就傾翻在風浪裏了。

上午九點半的陽光很明媚,透過辦公室的窗簾依然透進來了幾絲,辦公桌上裝著植物的玻璃瓶顯得很透亮,整個環境是讓人心情愉悅的。

可是有林的心情並不是很好,這個點,是他和倪誠約好的點,倪誠卻依然沒有出現。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倪誠從債務還清開始,身心不止變得輕鬆了,或許用鬆懈一詞來形容更加合適。有林知道,為了生存有求於人和為了生活有求於人是不同的,這是人之常情。他和倪誠並不是上下級關係,也不好說什麼。但是這次,有林準備好好說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