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陽城正散發著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氣,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因為緊鄰東南沿海的經濟特區,這座新興城市正以它無限的活力吸引著四麵八方的“淘金者”。
安淮生顯然就是其中一位。三年前,他在朋友的慫恿下毅然來到陽城,做起了服裝批發生意。隻是,其中的辛酸坎坷遠比他想象得要多。那位和他同來的朋友幹了兩年後因資金耗盡再也堅持不下去,於年初又回到浦江市重操舊業去了。而安淮生卻倔強地不願服輸。他發誓,不幹出一番事業絕不回去。就這樣,他又堅持了一年,如今眼看著也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陽城的發展與改革開放緊密相關。這裏地處沿海地區,交通發達、運輸便利,周邊一帶又有著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和大片的廉價土地資源,許多投資商便看中了這塊寶地,建造了一批代工工廠,接受國際知名服裝和箱包品牌的訂單。當這些廠商逐漸站穩腳跟,當生產線逐漸穩固,當上遊的供應商和下遊的銷售商都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後,他們開始開發生產自己的服裝和箱包品牌,而這又為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的商機和趨之若鶩的人群。
隨著人口的大量湧入,昔日的陽城鎮開始顯得擁擠不堪,各種公共設施不堪重負,居住條件也無法滿足需求。五年前,陽城市政府在老城區的東南方開辟出了一塊新土地,建成了一片新城區。新城區和老城區隔著一條陽河遙遙相望。一個代表著過去,一個象征著未來;一個古樸滄桑,一個風姿綽約;一個滌蕩歲月,一個洗盡鉛華。
目前,新城區仍在不斷建設壯大中,其規模早已遠超老城區。許多前來經營批發服裝和箱包生意的人都居住在新城區。為了方便生意人做生意,也為了方便陽城的治安管理,頗具商業眼光和管理頭腦的決策者們,在新城區緊鄰陽河的河岸邊規劃了一片專門批發銷售服裝和箱包的商業區。其核心區域是由五幢六層建築合圍而成的中心廣場,以及圍繞在這五幢大樓周邊的各種商業樓群。但凡經營服裝和箱包生意的生意人都集中於此。隨著人氣的不斷上升,各類餐飲、住宿、銀行等服務性場所也漸漸地在商品批發中心周邊如雨後春筍般繁盛起來。
若幹年前還是隻是一座籍籍無名的城鎮,如今仰仗著繁榮的商貿,不但城區麵積日益壯大,就連行政地位也跟著不斷攀升,儼然已經成為一座聲名和規模都足以抗衡省會城市的地級市了。
這一年的陽城似乎格外多雨,從11月中旬開始,連綿不絕的秋雨下了已有一周時間,眼看著空中鉛雲依舊低垂,這雨水沒有絲毫要停止的跡象,仿佛老爺要將無盡綿長的哀思和悲傷持續性地發泄出來。
清晨六點半左右,新發銀行陽城分行的保安員李建國帶著一臉倦容騎行在新城區的朝陽大道上。這是一條連接著新城區和老城區的主幹道,雙向四車道,兩側還有非機動車道。一般前往商品批發中心做生意的人都會走這條道路。
李建國今年已有四十歲,家在老城區,家中除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母和一位剛上初中的女兒外再無他人。妻子三年前和他大吵一架之後便拋家棄子,離家出走了。
自從五年前新發銀行陽城分行搬遷到新城區後,每個工作日的清晨,李建國都要騎上半時以上的自行車才能到達工作地點。
為了趕走倦意,保持清醒的頭腦,李建國一邊騎車一邊吹著口哨。清晨的馬路上顯得比較空蕩,身邊偶爾會有幾輛廂式貨車匆匆駛過,濺起一路的水花。這時,李建國總要因為被汙水濺得滿頭滿臉而罵罵咧咧一番。
穿過新城區最熱鬧的商品批發中心一帶區域後,周邊的景象開始起了一些變化,大樓高度開始下降,建築物也不再密集。這時,陽城市新城區派出所和新發銀行陽城分行的招牌便出現在了李建國的眼前。但他並未停止騎行,而是繼續向前又騎了十來分鍾後突然一個左拐,進入了一條名為雁飛路的馬路上。這條馬路修築成的時間顯然並不長,兩旁人行道上種植的樹木才一人多高,枝幹還稀疏得很。在馬路上騎了四五百米後,李建國又是一個右拐,進入了另一條馬路。又過了約兩三百米的距離,李建國騎著自行車駛上了人行道,並在一幢帶有院子的五層樓灰色建築物前停了下來。他看了一眼緊閉的大鐵門,徑直推著自行車向一旁的邊門走去,跨過邊門的時候還與門邊值班室裏的看門老頭打了個招呼。進入院子後,他在右側圍牆的牆根下停放好了自行車,穿過停放在院子裏的三輛白色金杯牌麵包車,進入了灰色建築物的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