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後,周吉一行五人來到了長社,這地方可是日後黃巾軍起義的主要戰場之一啊!
貌似徐庶就是這裏的人吧?周吉帶著典韋、靈慧、還有兩個仆從暫時就在長社住下了,準備停留數日,順便打探一下太平道的事情,當然最好能遇到個人才,比如徐庶。
不過這時候的徐庶應該還很年少,徐庶年少習武好遊曆,後因殺人棄武改修文,遠避荊州,師從水鏡先生,後結交諸葛亮及龐統等大賢。
一行五人四處晃悠閑逛,順便了解下當地的風土民情,其實這潁川從立郡以來,一直都是一個人口大郡,因為離京師近,許多離任後的大士族都在潁川落戶了,也有一些準備赴京任職的高官在這裏安家落腳。
這些士族相交甚密,相互通婚,資源共享,也就造就了為何潁川一帶人才倍出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也形成了一個極大的弊端,士族多啊,那麼士族就占有大部分的資源,包括土地,那百姓的日子就過的更苦了。
能在士族中撈到一份工作的還好一點,至少能有一份能夠填飽肚子的穩定收入,而大部分的百姓隻能租種士族的田地,最後辛辛苦苦一年到頭種出來的糧食大多都進了士族的糧倉裏,豐收的年份還好,至少一家人還能圖個溫飽什麼的。
可不知道那個年頭忽然就幹旱、洪澇、蝗蟲等自然災害不斷的來?哪有那麼多的豐收年?所以,士族富人之家就更富了,而窮苦人家就更窮了!也就是所謂的富者更富,窮者更窮啦!
當然了,這可不隻是潁川這種士族人多的地方百姓就疾苦了,大漢各個地方現在也差不了多少,為啥呢?除了士族別忘了還有官府呢,那稅收直接逼得老百姓賣田賣地,碰到自然災害的或許還會賣兒賣女賣老婆的都不在少數。
幾日走訪下來,周吉就發現這長社地界的太平天道已深入民心,百姓將太平道天師奉為神明,百姓有病,運氣不好全都參拜太平道的天師去了,仿佛那太平道就是萬能的一般。
徐庶沒有尋找到,倒是典韋遇見一個十一二歲的小遊俠,覺得挺投緣的,就傳授了些許武藝給他,這遊俠名喚徐福,出生貧寒,卻又生性好不平,從小就帶著一幫小兄弟到處管那些不平事。
這小家夥覺得太平道都是騙人的伎倆,哪會有不吃藥就能治好病的?那會有不勞作就能豐收的?這點倒是讓周吉很是驚訝,這人小鬼大年紀輕輕就有這等覺悟?
周吉不知道眼前這人就是徐庶,他的原名就是徐福,隻是因為後來避難所以就化名單副,最後修文學成歸來後,便更名徐庶跟隨劉備的。
周吉沒有過多的去糾結,找不到就找不到吧,反正徐庶以後肯定會出現在荊州求學的,那時候機會還是很大的,周吉準備休息一晚再繼續上路,典韋想帶走人家徐福,可人家孩子雖小卻以,父母在,不遠遊,為理由拒絕,也不好勉強,隻好作罷了。
“哎!”周吉坐在桌前看典韋喝酒,忍不住歎息。
“啊?公子為何歎氣?這一路公子的成長可是很大的!”旁邊的靈慧連忙問道。
“哎,我是歎這好好的大漢百姓,如今被這太平道的道人搞的是人心惶惶啊!恐怕這天下不久後將要不太平了”
“婢子看聽還挺好的呀?人家幫百姓治病,還幫人求雨,不是挺好嘛?”靈慧不解。
“噗!......公子你是說那些個道人不是好人?不如老典去殺了他,反正我們明日就離開此地了!”典韋現在越來越相信周吉了,一路走來都是好吃好喝的供著,也沒碰到什麼麻煩事,心中非常感激周吉把他帶離那狗屁山林。
卻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為周吉做,心裏很是過意不去去啊,這不正好剛剛周吉說太平天道的人不是好人,他不喜歡那些道人,況且徐福那小子也說太平天道是騙子嘛?幹脆去殺了他們得了。
“不可!雖說太平天道的人不見得是好人,但人家現在也沒犯什麼事不是?這種道義宣揚,你信就信,不信也沒有人強拉你的,官府都沒有辦法管,我們有何理由去殺人?”周吉趕緊阻止拔刀霍霍的典韋,對視了一眼,無奈才把匕首放回腰間。
這憨貨真是感想敢做的主,“何況,這一路走來到處都是太平天道的人啊,隻是這長社的信徒就更多了,你又能殺得了幾人?”
“既然管不了,那公子又唉聲歎氣做甚呢?”典韋無奈繼續喝酒吃肉。
“民心不穩,錯在施政啊!要是百姓過的安穩,餓有飽餐,病有醫治,大家安居樂業定然一片繁榮強盛啊!誰還會去信這種東西呀?”周吉接著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