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2 / 3)

傅淳道:“我可能,查到姑母的前一任夫婿是誰了。”

傅凜藏在寬袖中抱著小暖爐的手一顫,原本冷淡淡的神情中摻入了一絲茫然怔忪。

他很早以前就想明白了:當年傅雁回對年幼的他驟起殺心,八成是與他的生父有關。

隻要查到傅雁回的前任夫婿是誰,就大差不離能猜出她當年為何要殺他。

從前他一直沒有勇氣直麵這件事,雖心中有重重迷霧,卻從未真的起心要去查。

直到他意識到自己不能一輩子帶著這個心結讓葉鳳歌擔憂,這才與傅淳交換了條件讓她去查。

這兩個多月來,他心中時不時會有隱隱期待,希冀著傅淳早日給自己帶來答案,以解開束縛他心中多年的謎團。

他以為如今的自己早已不是從前那個弱小無助的病童;他以為自己的心已被砥礪到足夠強大;他以為當這個答案揭曉的時刻,自己隻會冷漠釋然。

可事實證明,他到底沒有自己以為的那樣冷心冷肺。

“你……怎麼查到的?”傅凜的嗓音微顫,眸心裏漸漸凝起古怪的光,“和趙通又有什麼關係?”

他耳旁響起個荒謬的聲音——

若生父是那個喜愛脂粉燃煙的趙通,還不如來道雷劈死他算了。

傅淳仔細端量了他的神色後,小聲回道:“我猜,姑母之所以避著趙通,大概是因為趙通是……你生父那邊的人。”

傅凜淡淡翻了個白眼。

先不管內情究竟如何,隻要不是趙通就萬幸了。

****

說來也怪,傅雁回是威名赫赫的“定北將軍”,她的事跡可謂舉國皆知,但外人對她的印象,卻似乎全都是從她十九歲那年的成名一戰才開始的。

在那之前,她並沒有什麼突出的功績,也沒有任何過人的名聲。

而在傅家這邊,長輩們對傅雁回的上段婚姻全都絕口不提,臨州坊間也隻知她是和離後與第二任夫婿尹嘉榮成婚的,至於她前任夫婿是誰,沒人知道。

原本傅淳找了臨川城防衛戍的舊日同僚幫忙,在州府的陳年記檔中翻查自家姑母的婚書,可查了月餘仍無所獲,州府方麵竟隻有傅雁回第二段婚姻的婚書留存。

“……開始我還以為,是家中使手段銷毀了之前的婚書記檔,”傅淳與傅凜隔著茶幾並坐自主座上,手肘支著茶幾,傾身湊近他些,壓低嗓音道,“直到我的舊同僚中有人被派去整理官學書樓起火後的殘損記檔,才無意間發現,原來姑母小時是在京中內城的皇家書院求學的。”

京中內城北苑有一座皇家書苑,是雲氏大縉開朝女帝雲安瀾所興。

雖名為皇家書院,但除了皇子皇女、宗室子弟外,也有世家貴胄會因家□□勳得到聖眷榮寵。甚至還有些平民之家,有時也會因某種特殊的機緣或貢獻,被恩準送家中一二子弟進入這書院就學。

傅家雖遠在邊地臨州,可家中數輩都為治理臨州付出了莫大心血,在京中看來自也算得上有功有勞,先帝便恩賞了傅家這份殊榮。

而傅雁回作為當時被傅家寄予厚望的小輩,就在七歲那年被送往京中內城北苑求學,此事在州府是有記檔可查的。

“姑母七歲進京,是延和二年春才返回的臨川。之後她便投了軍籍,做了臨川軍的先鋒營小將,”傅淳頗有深意地瞥了傅凜一眼,強調,“延和二年春。”

傅凜正是延和二年末出生的。

而彼時的傅雁回,已年近二十。

北苑並非國子監那樣的最高學府,通常求學者在十五、十六這樣的年紀就會課滿結業。

大縉律規定十六即為成年,結業後的學子們自然不該遊手好閑,以傅家的背景及傅雁回的秉性來說,她更是斷斷不會在結業後,無故逗留在京中閑散貪玩,足足過了四年才回來謀職。

“之後的四年裏,姑母在京中並未參加文武官考,也無去國子監深造的記錄。你想想啊,那四年她無緣無故留在京中做什麼?”

傅凜掩落長睫漫應一聲,攏在寬袖下的指尖輕輕叩擊著暖手爐的銅壁。

那四年的空白,對定北將軍傅雁回風光顯赫的人生來說,真是

“所以我大膽揣測,姑母之前應當是在京中成的親,所以臨州州府才沒有她前一段婚姻的婚書記檔。”傅淳抬了抬下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