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又沒有動靜了,悄悄的向北推進一步,徹底控製了琉球群島。但南華的低調也引來了一些國家的關注。
美國白宮,羅斯福的辦公室裏,赫爾國務卿和副總統杜魯門在座,羅斯福的精神不是太好,三個人研究了很長時間,歐洲戰場的情況已沒什麼可研究的。希特勒日暮西山,德國失敗已成定局,唯一爭取的是和蘇聯怎麼分配歐洲的問題。
美國的戰略重心已轉移到日本的作戰上來,作為赫爾和杜魯門,很清楚美國戰略動向的。在對社會主義陣營方麵,在反蘇這一點上,杜魯門要比羅斯福激進。他是最不想看到蘇聯控製亞洲的。中國問題也就成為關鍵問題,如何用蔣介石政府限製蘇聯,控製亞洲,這已成為美國當前主要問題。而地處中國和蘇聯邊上的日本,當然就是美國想控製的目標,而日本的侵略擴張,給美國介入的機會。
赫爾說道:“總統閣下,南華悄然奪取了琉球北部島嶼,向日本本土逼進一步,這恐怕不是好事,萬一南華單獨打敗日本怎麼辦?”
羅斯福搖搖頭說道:“不可能,翟勤此人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沒有大張旗鼓的進攻,就是很清楚他自己的能量,南華還沒有吞下日本的能力。他在悄然行動,在所有人都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蠶食日本。所以我已命令參謀長聯席會議製定向日本進攻的計劃,美國不能落後於南華,那樣會失去主導地位,也減少話語權。你要安排時間去一趟南華,就對日本的處理問題,交換一下意見。了解翟勤什麼意見,同時也轉達美國的意思。”
赫爾明白了羅斯福作出了讓步。他有些不明白,美國不是沒有打敗日本的能力,隻是一直在進行對德國的戰爭。歐洲戰場已勝利在望,為什麼總統要拉上南華?日本美國必須控製。但他作為國務卿,沒有說什麼,點點頭說:“我會安排盡快前去。”
杜魯門是強硬派的,他說道:“總統閣下,美國完全可以不理南華,我們可以直接進攻東京,迫使日本投降,取得整個日本的控製權力。南華根本不用考慮他,他無力和美國爭奪。”
羅斯福可不這樣看,南華確實不大,也沒有和美國一爭長短的能力,但是美國還無法和南華開戰,也沒有開戰的理由。他搖頭說道:“不要小瞧了他們,南華的潛力還在,他能如此不露聲色,悄然奪取琉球北部島嶼,證明他們的軍事實力。二戰還沒有結束,我們也有顧慮。蘇聯對日本北方四島一直在盯著,遠不是南華一家的問題,我們要考慮到蘇聯的問題。”
提到蘇聯,杜魯門說道:“是否可以考慮曼哈頓計劃?”
羅斯福說道:“打完硫磺島戰役,逼近日本本土,占據有利軍事勢態,然後再決定。”
杜魯門沒有再說什麼,日本一直在撤退,美國取得的地方都是日本主動撤退的,如果進攻日本的本土什麼情況,美國並不清楚。進攻硫磺島,占領小笠原群島,就是一次實驗。根據美軍和日軍的作戰經驗來看,這一戰不會太輕鬆,所以他明白總統想看看日本的決心多大。
既然有了方針,怎麼打是軍方的事,杜魯門沒有再說什麼,而是不再研究這些問題。幾天後,赫爾通過菲律賓直飛南華河內,再次求見翟勤,就亞洲戰後處理問題進行先期探討,尋找解決方案。說是探討解決方案,那還不如說是摸底,想知道南華什麼想法。
事到如今,翟勤的目的達到了,美國在考慮亞洲事務的時候,不得不把南華作為研究商量的對象,再不會輕視南華。對美國來說,一直並沒有太重視翟勤,否則不會重要的雅爾塔會議把翟勤排除在外。預料中的情況並沒有出現,對此南華沒什麼反應,而是保持沉默。在杜魯門和赫爾看來,翟勤也隻能認了,否則他能有什麼辦法?
但翟勤的小動作一直沒有停,而是悄然占領琉球北部的島嶼,向日本本土推進一大步。如果能奪取大隅諸島,南華已逼近日本本土,盡管翟勤沒有對外公布大島戰役的情況,但美國中央情報局也並非是什麼也不知道。
發生在琉球北部的戰鬥,美國也知道一些,這讓羅斯福不能不擔心,進攻日本是什麼樣。但接受日本的條件,結束戰爭是不可能的。
美國並沒有達到目的,是不會同意停戰的,日本不是夠資格和美國平等相處的國家。對日本,美國也有清醒的認識。日本隻能成為控製下的棋子,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盟友。對日本,美國的認識並不見得比中國差,所以要徹底打敗日本,才能牢牢的控製他,養不熟的狼是日本的寫照。
從日本偷襲珍珠港的那一刻起,羅斯福不再相信日本,永遠也不會相信。但美國的亞洲戰略需要日本,所以美國不會讓他滅亡,但一定要能控製他。這就需要徹底打敗日本,把他變成美國亞洲的先鋒,從而為美國的亞洲戰略乃至全球戰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