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9 章(1 / 2)

可能每個當皇帝的人,內心裏都想要將這江山千秋萬代的傳下去。

李定宸亦未能免俗。

但他不僅是想想,還在琢磨著自己能做點兒什麼,好讓大秦的江山能夠更好的傳承下去。

重新立法,便是這種嚐試之一。不過這是一條漫漫長路,短時間內看不出個結果來,倒是另一件他想了很久的事,可以開始著手安排了。

縱觀整個華夏曆史,其實就是權力鬥爭的曆史。早先,秦漢以前,皇帝忌憚的對象是諸侯和藩王。因為諸侯有兵有地有糧,完全可以自立,隨時都能造反。為了收回這種權力,皇帝一邊打壓諸侯和藩王,一邊提拔自己的親信。結果就有了外戚之亂。

後來皇帝連藩王帶外戚一起警惕,就開始扶持朝臣,卻漸漸形成了世家把持朝政的局麵。

再後來,為了壓製世家,皇帝開始扶持寒門出身的臣子。武將手握兵權容易出事,天然就會成為皇帝壓製的對象,於是由科舉而出身的人漸漸聚攏在一起,形成了士族。他們個人的力量不大,但結合起來,卻能成為能夠左右皇權的存在。而其中代表,就是相權。

不是因為宰相個人能力如何,而是因為他身後站著整個文官集團。而打壓了這一個宰相,朝臣們同樣能夠捧起另一個。

這是集一代又一代的統治者所有的智慧,逐漸推演出來的發展方向。在當前的情況下,已經是最好的辦法了。畢竟文官們都盯著相權,便是皇室發生了動蕩,他們也更傾向於扶持傀儡皇帝而不是自己擼袖子上。

所以李定宸現在要麵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平衡皇權與相權,盡量在這個框架上將之優化,保證這一套製度能夠比較長久的流傳下去。

隻要這個製度不出問題,那麼大秦的江山自然也就能安穩如初。

這是他這近十年親政生涯得出的政治經驗。如果朝堂上隻有一個人的聲音,由著禦座上的天子或者內閣裏的重臣是否足夠賢明來決定一個國家的未來,那麼隻要稍微出點岔子,就很有可能會被顛覆。

他之所以想立法,也正是出於這種考量。當一個製度不是“誰勢力大就聽誰的”而是有了具體的行之有效的標準,出亂子的可能就小了。而分化相權,同樣是出於這樣的目的。

似王霄那樣一手遮天,權傾朝野的情況,於個人而言或許是無上榮耀,但其實並不是好事。

而李定宸想出來的辦法非常簡單粗暴。

他將原本滿員四人,但常年隻有三個人的內閣擴充到了九人滿員,而且要求一定要足額,少了一個人就立刻由其他人遞補上。

這個數量,是李定宸跟越羅反複商量之後決定的。既不會讓他們簡單粗暴的分成兩派對打,也不會人多到聲音太雜決定不了事情。所有政事交由內閣商議,投票決定。跟著大多數人走,未必每一步都是正確的,但勝在穩妥,不容易出問題。

反複衡量過,確定已經考慮周全之後,李定宸才將自己的打算對部閣重臣們和盤托出。而結果也果然像他和越羅設想的那樣,雖然有人反對,但也有人讚成。

這就要說到一個小小的心機了。按照越羅的說法,內閣員額九人,對六部尚書和禦史中丞來說是好事,意味著他們可以往前一步。權力上雖說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地位名聲和待遇都將不同,誰會不願意呢?

內閣四人滿員,常年隻有三個人,意味著他們這七個人之中,至少有一半必須就此止步,一輩子都跨不僅內閣的門檻。

而現在,皇帝主動將本來窄小的門扉擴大成了九人並列的大門,他們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即便三位閣臣出於握緊手中權力的想法不會讚同,至少不會是一邊倒的情況,還有可以商榷的餘地。

所以這件事,沒有先跟三位閣老通氣,而是直接在開小會的時候通告了所有人,便為李定宸爭取到了先機和主動權,讓這個提議不至於中途夭折。

而接下來的事,就不需要他去做了,隻需要推著幾位想往前走的朝臣去爭取即可,他本人則可以從這一團漩渦之中脫身出來,從容應對各種變化。

所以聽著重臣們各自慷慨陳詞,吵鬧得不可開交,李定宸的心態卻是十分平和的。

接連幾天,開小會的主題都圍繞這件事進行,而雖然每個人都盡量遮掩,但消息還是不可避免地泄露出去了。先是整個朝堂震動,借著京城都開始議論此事,然後又從西京城開始,向著整個大秦擴散。

不過除了深知內情的官員之外,老百姓們不會多想,也就是看個熱鬧,說不上支持和反對。

而絕大多數的官員,即使自己還沒有走到那個高度,一輩子也未見得有機會入閣,但都是傾向於同意的。名額多了,機會也會更多,不是嗎?

接連有不少大臣上書抒發自己對此事的看法,大部分都是支持,偶爾也有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