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9 章(2 / 2)

真正的爭論,卻還是發生在小會議上。

李定宸的說法是,國事繁重,需要更多人進入內閣分憂。而反對的理由也很明確,多養一個閣臣,就多出一份負擔,而且還不是普通的負擔,因為他們的待遇相當好。

而內閣的官員增加了,是否下麵書記和雜役之類也要相應增加?現在內閣處理政務的地方不夠大,勢必還要騰出另一處宮殿供他們辦公之用,相應的也會多出許多雜事。

而這些東西,實際上都是由普通百姓來承擔的。既然以前四個人足夠,那就不用再添人,否則就是變相的勞民傷財。

不過李定宸旋即又提出來,可以讓各部主官兼任閣臣,如此一來,自然也就不會勞民傷財了。

事實上現在朝廷運行,日常事務雖然由內閣三位閣老來負責,但是稍微大一點的事,就需要李定宸召集部閣重臣前來商議,實際上幹的也是差不多的活兒,內閣擴員算是為他們正名。

有了閣臣的頭銜,參預軍國重事也就更加名正言順了。

這話一說,讚同的聲音更大,反對者的聲音逐漸被壓下去,眼看著事情就要成為定局,杜卓華便將槍口掉轉,指向了李定宸。

相權歸根到底分薄的是皇權,李定宸的這種做法,在杜卓華看來就是損人不利己。

所以他很快提出了一些更加細節的問題,比如內閣閣臣如何推選,而內閣商議出來的結果是否皇帝也無法反對,每一個問題都指向李定宸。若是他點頭應下,以後他這個皇帝的權力便會大幅度的削減,任何一個皇帝都不可能忍受這種情況。而如果他反對,之前造出來的勢也就亂了。

但杜卓華不知道,這個問題,李定宸跟越羅曾經反複深入的探討過。

中央集權已經被證明是有瑕疵的,一言決之聽起來很爽,但對決策者的智慧和才幹要求太高。而幹強枝弱,主幹若是除了問題,則可能會釀成大患。但如果權力太過分薄,就會導致尾大不掉,最終拖著整個王朝陪葬。

皇帝到底應該處於怎樣的一個位置?

要有權力,但又不能太過集中,這是討論的結果。

越羅也曾問過李定宸,難道就真舍得放開這樣的權柄?但李定宸本來就不走尋常路,他最想做的、也是最有可能被朝臣反對的事——禦駕親征已經幹完了,剩下的都可有可無。反倒是每天都撲在政事上少了許多私人時間,對於權力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看重。

雖然這麼想有點兒對不住後世子孫,因為他們徹底失去了任性的資格。但反過來想,將更多的權力分薄出去,也就意味著就算皇帝不負責任,國家也能夠如常運轉。再出現任性的帝王,也不需要太過擔憂。

而隻要他能夠放得開手,這件事情的最終結果,也就不問自明了。

李定宸願意將自己手中的權柄分出一部分,但現在的內閣人太少,若是直接交給他們,隻能再培養出若幹個王霄。所以擴大人數規模,算是個折中的辦法。

有了這樣的準備,杜卓華的那些質問自是迎刃而解。而意識到李定宸竟能下定這種決心之後,杜卓華不再說話,反對的聲音也消失得差不多了。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這不是好事,但從整個文臣集團、士人階層來看,卻是天大的好事。

但凡能看清這一點,誰又會擋在這條路上?

真到這件事確定下來之後,李定宸反倒生出了幾分惆悵。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是為了冬生。他是第一個直接受到影響的人,將來他繼承皇位,會發現自己跟古往今來任何一位君王都不同。從大局來看是好事,但對其中每一個人而言,就隻有冷暖自知了。

身為父親,李定宸心中自是不免有幾分感慨。

倒是越羅很想得開,“製度隻是製度,到底會是什麼情形,還是要由處於其中的人來決定。陛下要做的,是確保就算坐在皇位上的人平庸無能,江山也能存續。若是有才幹的君主坐在這個位置上,自然也會有處理這些問題的辦法。這對他而言,又何嚐不是個考驗?”

就像當初的李定宸,若不能從王霄手中奪回權柄,他就是個傀儡皇帝。但反過來想,如果他的確沒有才能,王霄的存在,反而未必是壞事。至少保證朝堂的平穩運轉不受影響,便如宣宗一朝。

孩子們有孩子們的路,父母再是擔憂,也隻能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走。

作者有話要說:關於後續發展的番外就到這裏,要做的事很多,隻能算是個引子吧。 後麵還有大概三個番外,內容會輕鬆一些。

如果您覺得《越羅李定宸》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23/23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