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
吳導的話還沒說完,人群中刷的舉起了一隻手。
他定睛一看,是一個長得頗為帥氣的小夥子。
胸口的貼牌寫著90組,伊誠。
他對這個名字有點印象。
但是沒有想到真人比他想象中的好看不少。
“我還沒說問題是什麼呢?”
吳導被他逗笑了。
“根據圖中的數字猜一首詩,並且說出詩句。”伊誠麵無表情地回答到。
三個考官微微一愣。
這題的原題其實隻要說出詩名就可以了。
還沒有要求苛刻到他說的這個地步。
“哈哈哈,說得很好。”吳導開心的笑了起來,這個同學比他想象中更有趣一些,“那麼你開始作答吧。”
“這是漢代卓文君寫給司馬相如的《回夫家書》又名《怨郎詩》”
伊誠回到到:
“一別之後,二地相懸。
都說是三四月,誰又知五六年。
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不可傳。
九連環從中折斷,十裏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係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
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
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
四月枇杷未黃,我與對鏡,心欲亂。
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
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
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
聽他背完,所有人都恍然大悟。
這些人本身就是萬裏挑一的詩詞達人,對卓文君的詩歌哪裏有什麼不知道的。
對比剛才他說的,再看看題麵,簡直簡單得不能再簡單——
這首詩裏麵的數字跟題麵的數字一一吻合起來。
伊誠對這首詩印象深刻,也是因為它跟數學息息相關,他在背這首詩歌的時候如魚得水。
“臥槽,這誰知道,誰能知道?”一個詩友憤憤不平地說到。
“這位詩友,請注意你的言辭。”考官給出提醒。
“這是數學題還是文學題?”
“對啊,誰能想到一串數字跟詩歌會有關聯?”
……
雖然眾人抱怨,但是幾位考官心裏麵非常清楚——
主要是他們題目還沒說完。
如果大家知道這是要猜一首漢代數字詩,那麼就一目了然了。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舒景老師微笑著作出回應,“我們的詩詞其實不單單是為了抒寫胸臆的,其中許多跟日常生活、跟曆史跟經濟跟農作、還有天文地理,哪怕是數學都息息相關。”
“這道題目考察的就是大家能不能想到數字跟詩歌之間的聯係。
其實放眼整個中國,上下五千年曆史,隻有這一首詩歌把數字從1到10,十到百,百到千,千到萬,全部串聯起來,又運用數學規律巧妙地回環呼應。”
舒景老師說到這裏一臉陶醉,嘖嘖稱奇。
“不該想不到的啊。”
“是啊……”
聽到老師這麼一說,眾人羞愧地地下了頭。
說起來,正如舒景老師所說,這首詩獨一無二,巧妙運用數學把詩歌和情感蘊含其中,如果真的對詩詞了解的話,應該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哎,都是我們陷入誤區了,第一反應是這不是文學而是數學。”
“是啊是啊,潛意識裏麵把數學和文學割裂開了。”
“果然,還是實力不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