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人物之於學忠(1 / 3)

於學忠

(1890~1964)字孝侯,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陸軍二級上將。山東省

蓬萊(今蓬萊市)徐家集於家莊人。於學忠生於旅順,少時就讀於黃縣崇

實中學。後隨父親在軍營中生活(父親是毅軍宋慶部下)。1908年(宣

統元年)考入通州速成隨營學堂步兵科。1911年以第1名的成績畢業於北

洋武衛左軍(即毅軍)速成隨營學堂步兵科。曆任排長、連長,1914年

任熱河西林鎮守使署中校副官長。1917年調任直係吳佩孚部北洋陸軍第

18混成旅炮兵營長。1921年秋川鄂戰起,川軍大舉進攻湖北,駐湖北的

第18旅參戰失利。適兩湖巡閱使吳佩孚親臨督戰,於學忠往見吳佩孚,

麵陳戰策,被采納,經過5晝夜激戰,大獲全勝,得吳佩孚賞識,提任

步兵第2團團長,很快升任18混成旅旅長,1925年10月升任14省聯軍第

26師師長,1926年任長江上遊警備副司令,1926年冬任第9軍軍長兼荊

襄警備區邊防總司令等職。1926年,北伐軍攻克武昌,吳佩孚主力被殲

,他於1927年6月離開部隊返回蓬萊故裏。不久,第二次直奉戰爭後轉

投奉係張作霖,曆任鎮威軍第4方麵軍團第20軍軍長,後晉升陸軍中將

。1928年,任東北軍第1軍軍長、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公署軍事參議員、

臨綏駐軍司令。1930年9月,受命率領東北軍第1軍隨張學良從沈陽出發

,入關進駐北平,被南京政府任命為平津衛戍司令。1931年任第1集團

軍總司令。“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主張抗日。1932年8月改任河北

省主席兼北平軍分會委員。1933年4月任華北軍第1軍團總指揮兼陸軍第

51軍軍長,1933年6月移師天津兼任天津市市長。張下野出國後,他手

握重兵常與日軍針鋒相對。日本侵略軍以於學忠為其侵略華北的障礙,

多方利誘、威脅,甚至使出暗殺手段,於學忠皆不為所動。1935年4月

晉升陸軍二級上將。1935年6月後調任陝甘邊區“剿匪”總司令,1935

年11月任甘肅省主席,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5屆中央執行委員。1935年

冬任西北“剿匪”第2路軍總司令。1936年12月“西安事變”時,他支

持張學良“兵諫”,擁護團結抗日,參與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采取與

共產黨合作抗日的立場,並積極配合張的一切行動。1937年“七七”

事變後,任第3集團軍副總司令,奉命率部守衛山東海防。次年1月,任

第3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先後參加津浦路南段戰役、淮河戰役、台兒莊

戰役及武漢會戰(武漢保衛戰),屢立戰功,給日軍以沉重打擊。1939

年,任魯蘇遊擊戰區總司令,指揮第51軍、57軍在蘇魯交界處與八路軍

合作抗戰。次年,兼任山東省政府主席、魯南遊擊總指揮。1944年3月

,調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副院長 。1945年5月,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