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遼沈大戰(1 / 2)

熊廷弼上任以後,正值鐵嶺失陷,遼東一片混亂,形勢洶洶,人心惶惶。

麵對著一片狼籍,他的主要工作是收拾殘局,穩定人心。他大力整頓軍紀,斬逃將,造戰車,治火器,挖溝濠,築城池,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熊廷弼畢竟是一介文人,未經戰陣,缺乏軍人的勇武,除了恢複以外,他似乎也幹不了別的。

要知道,在戰場上,進攻比防守難度要大的多,可以說不是一個概念。

一個普通的人,隻要有人有錢有槍,就可以做好防守。可是要謀劃進攻,沒有較強的軍事才能,是幹不了的。

進攻是有風險的,容易出錯,防守卻四平八穩,很難挑出毛病。人們總是指責那些戰敗的將軍,而對那些沒有作為,也沒有犯錯的將軍確大加讚賞,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明智的。

古往今來,存在這樣一個誤區:

工作做的越多,犯的錯誤也越多,遭到的指責也越多。不幹工作的,什麼錯也不會犯,也不會受到人們的指責。這樣一來,誰還敢幹工作呢?尤其是那些難度大,風險高的工作,出錯的可能性也大,更是無人敢於問津了。

戰場上更是如此,不打仗就不會吃敗仗,就永遠不會犯錯,因此,人們都願意防守而不想進攻。

作為遼東經略,在長達十個月的任期內,熊廷弼隻經略防守,不經略進攻。熊廷弼提出整兵十八萬,同時又將十八萬人撒了芝麻鹽,將他們分布在清河、撫順、柴河、三岔兒、鎮江布防,毫無厚集兵力,與敵決戰的打算。

熊廷弼的防守消耗巨大,給朝廷增加了很大負擔,他花了大把大把的銀子,卻沒有打一個像樣的仗。

很顯然,朝廷花錢不是讓你與敵人和平共處的,受到彈劾,再所難免。

天啟繼位以後,給事中姚宗文等攻擊熊廷弼“出關逾年,漫無定畫”,並認為不罷免熊廷弼,遼東“必不可保”,於是天啟將他罷免,任命袁應泰為遼東經略,薛國用為遼東巡撫,籌劃再次對後金發起攻勢,恢複撫順和鐵嶺。

然而還沒有等他們發動進攻,後金就己經攻到了城下。

天啟元年(1621年)二月,努爾哈赤利用明朝新舊朝更替,朝臣內部紛爭不斷,無暇東顧之機,發兵攻打遼東真正的大城市沈陽和遼陽。

三月,後金軍進逼沈陽,沈陽是遼東重鎮,明總兵賀世賢、尤世功在此駐守,明軍與後金軍在沈陽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遼沈戰役是戰爭史上一次詭譎的戰役,過程很曲折,結局很悲壯。《明史》對其記載很簡略,還有許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讓人無所適從。

明軍作戰很英勇,但最終敗在奸細之手,誰是奸細?明史沒有告訴我們。我隱約感到,真相遠比我們所知道的複雜得多,有許多事情我們己經無法考證了。

明史中關於遼沈戰役的記載如下:

“天啟元年三月,我大清以重兵薄沈陽。世賢及總兵尤世功掘塹浚壕,樹大木為柵,列楯車火器木石,環城設兵,守城法甚具。大清先以數十騎來偵,世功兵躡之,殺四人。世賢勇而輕,嗜酒。旦日飲酒,率親丁千,出城逆擊,期盡敵而反。大清兵佯敗,世賢乘銳進。倏精騎四合,世賢戰且卻,抵西門,身被十四矢。城中聞世賢敗,各鳥獸竄,而降丁複叛,斷城外吊橋。或勸世賢走遼陽,曰:「吾為大將,不能存城,何麵目見袁經略乎!」揮鐵鞭馳突圍中,擊殺數人,中矢墜馬而死。世功引兵援,亦戰死。”

從這個記載裏看,沈陽主將賀世賢十分英勇,帶領少量家丁出城迎戰,孤軍深入,遭遇後金主力部隊,被敵人包圍,他邊打邊撤,一直退到沈陽西門,身中十四箭,仍與敵惡鬥。

危急關頭,手下勸說賀世賢脫離戰場,逃往遼陽,賀世賢毅然拒絕,他說:“我為大將,不能在城,有何麵目見袁經略!”(遼陽為經略袁應泰駐地),最後手刃數十人,重傷落馬而死。

剛開始,我被賀世賢的英雄無畏所感動,但是後來越想越不對勁。

作為一個屢經戰陣的總兵官,怎麼可能率一千名“親丁”出城迎戰後金鐵騎,還“期盡敵而返”。這麼做是魯莽無知還是另有目的?

而砍斷沈陽城吊橋的很可能就是賀世賢所部“降丁”。

明史記載:“廣寧總兵李光榮疑世賢所納多,以狀聞。巡撫薛國用亦奏三可慮,兵部尚書崔景榮請拒勿納,而置己納於他所。然世賢所納卒不可散,同列遂謗其有異誌。”

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賀世賢仍大量收納“降丁”,廣寧總兵李光榮、遼東巡撫薛國用、兵部尚書崔景榮等人都認為賀世賢招納的“降丁”太多,並勸他“置己納於他所”,但是他仍堅持“所納卒不可散”,以至於大家都懷疑他“有異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