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應泰敗亡,遼沈失陷之後,朝廷以遼東巡撫薛國用接任袁應泰任經略,提升參議王化貞接替薛國用任遼東巡撫。
但是薛國用並不能為國所用,因為他身體不行,處於病休狀態,實際上主持工作的是巡撫王化貞。
王化貞是山東諸城人,原以右參議分守廣寧,遼沈失陷後,遠近震驚,此時廣寧隻有“孱卒”千人。
危難時刻,王化貞表現出一定的勇氣(化貞提弱卒,守孤城,氣不懾,時望赫然),做了許多收拾殘局、穩定人心的工作(招集散亡,複得萬餘人,激厲士民,聯絡西部,人心稍定),得到了朝廷的認可,並被委以重任(中朝亦謂其才足倚,悉以河西事付之)。
朝廷反思遼沈大敗的原因,一部分人認為這是撤換熊廷弼的結果,如果當初沒有撤換熊廷弼,可能就不會出現這種局麵。天啟認為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他處分了曾經彈劾熊廷弼的姚宗文等人,重新啟用熊廷弼代替病重的薛國用出任遼東經略。
由於前任經略不能任事,本來應該呆在後方的巡撫王化貞走到了台前,駐在廣寧,實際上行使著經略的職權。
熊廷弼上任後,兩人在戰略上有著嚴重的分歧。
王化貞銳意進取,急於恢複,在戰略上更偏重於謀劃進攻。
熊廷弼不溫不火,戰略上以防守為主,對於進攻主張從長計議。
由於戰略不同,雙方在排軍布陣上也大相徑庭。
王化貞打算以遼河為前線,沿著遼河在設六個營,每個營設一名參將,二名守備,分守要害之處,侍機對後金進行打擊。
熊廷弼認為遼河很窄,難以為恃,把軍隊分駐河上,形不成合力,一旦敵兵派輕騎偷渡,進攻一營,一營的兵力難以敵擋,一營潰敗就會造成連鎖反應,引起其他各營甚至河西地區各軍事設施的潰敗。
因此,他主張厚積兵力駐守廣寧城,在河上設置少量的遊徼兵,進行刺探預警,從遼河至廣寧一帶多設置烽火台,以傳遞預警消息。
兩種戰略孰優孰劣?單從防守的角度看,熊廷弼的部署無疑更加牢靠長久。
但是熊廷弼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明朝不僅僅要防守,還要恢複失地,按照熊廷弼的部署,完全處於守勢,放棄了主動權,那就不用進攻了。
其實熊廷弼也不是不進攻,作為經略,不可能沒有一套恢複失地的打算,否則怎麼向皇上交待。
熊廷弼提出了一個進攻方案,叫做三方布置策,簡而言之就是要從三個方麵謀劃進攻。陸路一個方麵,從廣寧;水路兩個方麵,一個是從天津,一個從登萊。在登萊增設巡撫,在山海特設經略,由熊廷弼自己駐守,並節製三方,統一事權。
個人認為,熊廷弼這個進攻方略,基本上是紙上談兵,空洞無物,根本行不通。
用水師進攻後金的鐵騎,水師能不能上岸都成問題,上了岸頂多也就是步兵,根本無法對騎兵構成威脅。
對於王化貞和熊廷弼兩人的分歧,我個人更支持王化貞的主張。
後金攻占河東之後,對河東人民實行高壓政策,那些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用他們的血肉築起新的長城,拿起武器奮起反抗後金的殘暴統治(時金、複諸衛軍民及東山礦徒,多結砦自固,以待官軍,其逃入朝鮮者,亦不下二萬)。那些無力反抗的人,則日夜盼望官軍前來解救,頗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意。
因此,不能將進攻束之高閣,讓人民的期待變得遙遙無期,而坐視後金殘酷鎮壓自己的同胞,應該乘後金立足未穩,積極謀劃反攻,救民於水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