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明代版淝水之戰(1 / 2)

為了解決經撫矛盾,統一事權,天啟令大臣們討論兩人的去留問題。

王化貞上書天啟,表達了積極進取的願望和功成身退的高風亮節,欲以六萬大軍,一舉蕩平後金,他說,即使不能戰勝後金,也要敲掉它兩顆大牙,給敵人造成一定的殺傷,使其在短期內不能對河西地區構成威脅,天啟對此十分高興。

兵部尚書張鶴鳴等人主張撤熊廷弼,專任王化貞,他們將此建議上報天啟,天啟對此持審慎態度,要求廷臣再議,就在此時後金突然出兵攻打河西。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後金兵五萬人馬西渡遼河,進攻西平堡。

西平堡是廣寧外圍的重要屏障,與鎮武堡、閭陽驛呈“品”字型共同拱衛廣寧,副總兵羅一貫帶兵在此駐守。

後金來兵來攻,羅一貫命參將黑雲龍率兵出城迎戰,寡不敵眾,黑雲龍兵敗身死。後金包圍西平堡,並向南門發起猛烈攻擊。羅一貫率部堅守,發炮還擊,後金傷亡多人。

明降將李永芳企圖招降羅一貫,他打出招降的旗幟,並派出使者進城勸降。羅一貫一貫忠義,他怒斥來使道:“難道你不知道我是一個忠義之人嗎?”,他下令將來使斬首,並在城上針鋒相對地打出招降的旗幟。後金惱羞成怒,攻擊更加猛烈。

王化貞命令心腹驍將孫得功和參將祖大壽率廣寧兵前去救援西平堡,同時命令總兵祁秉忠率閭陽驛兵前往救援,熊廷弼也命令總兵劉渠率鎮武堡兵前往救援。

王化貞原本想用孫得功策反投降後金的原明撫順遊擊李永芳,沒想到孫得功反被李永芳策反,早己投降後金。

孫得功想利用援西平堡之機,陰謀製造失敗,活捉王化貞作為投降後金的見麵禮。

明軍三路援軍在沙嶺附近遭遇後金,劉渠率所部與後金兵展開激烈戰鬥,連打三陣,明軍稍占上風。這時孫得功上前虛晃一槍,就大呼兵敗,與參將鮑承先率部掉頭逃跑,明軍頓時陣勢大亂,士卒紛紛逃竄,兵敗如山倒。

正在與敵交戰的劉渠見勢不妙,急忙撤退,逃至沙嶺,落馬被殺。祁秉忠帶病作戰,身中兩刀三箭,在家丁擁護下逃出重圍,在逃亡的路上傷重而死。

孫得功一路狂奔至廣寧,大呼後金己兵臨城下,廣寧城內頓時炸了鍋,軍民爭先恐後奪門而逃,參政高邦佐急忙製止,卻沒有人聽他的。

王化貞此時剛起床,正在看文件,部將江朝棟一腳踹開臥室的大門,不由分說,架著王化貞就跑,王化貞如驚弓之鳥,在江朝棟的保護下倉皇西逃。

後金擊敗三路援軍之後,繼續圍攻西平堡,羅一貫保持一貫的作風,用大炮和石頭回應後金的勸降,給予後金兵沉重的打擊,後金兵死傷累累。

後來火藥、矢石都己用盡,後金乘機豎起雲梯攻城,最後關頭,羅一貫望闕而拜,自殺殉國。

羅一貫死後,城內的三千士卒繼續抵抗,與敵人短兵相接,進行肉搏戰,最終全部戰死,無一人投降。

這時熊廷弼率部到達閭陽驛,聽到王化貞戰敗的消息,參議邢慎言請求迅速救援,遭到製止。

王化貞逃到閭陽驛遇到熊廷弼,王化貞對著熊廷弼失聲痛哭,熊廷弼卻興災樂禍,往王化貞傷口上撒鹽,他說:“你不是要率六萬人馬一舉踏平遼陽嗎,現在怎麼樣呀?”王化貞很慚愧,他建議守寧遠和前屯,熊廷弼卻說:“嗬嗬,太晚了,隻能帶著難民退回山海關了。”

這時參政高邦佐趕到,向熊廷弼報告後金軍並沒入進入廣寧城,廣寧還是一座空城,請熊廷弼帶兵回去駐守,熊廷弼不聽,高邦佐說,既然你不能親自回去駐守,那能不能借我五千人馬前去駐守,熊廷弼仍然不許,堅持要撤入關內。

他給王化貞五千人馬,命他負責殿後,焚燒糧草,自己帶副使高出、胡嘉棟先行退入關內。高邦佐不忍心將大好河山白白丟掉,但又無能為力,他死也不願入關,走到杏山驛時憂憤不己,以自殺表示抗議。

沸沸騰騰的經撫之爭終於以轟轟烈烈的廣寧大潰敗劃上了句號。

廣寧戰役是戰爭史上最為詭譎的一場戰爭。因為其中不僅有敵我矛盾,而且還被“人民內部矛盾”嚴重扭曲,呈現出許多不可思議的現象。兩位主角熊廷弼和王化貞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認為熊廷弼和王化貞的問題具有本質的區別,兩者不在一個層麵上。

王化貞的問題是戰術層麵的,是技術性的。

他輕進寡謀,屢次挑釁後金,輕啟戰端,在危急關頭卻膽小如鼠,望風而逃。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本想用心腹將領孫得功策反己投降女真的李永芳,沒想到孫得功卻被李永芳策反,自己身邊安了顆定炸彈而不自知!正是這個奸細的導演下,廣寧上演了一場明代版“淝水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