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何去何從(1 / 2)

廣寧之役後,明軍盡失河西之地,退入山海關內。

天啟對廣寧之敗極為震怒,他將熊廷弼、王化貞下獄論罪,同時任命王在晉繼任遼東經略。

熊、王二人的失敗還影響到朝廷內黨派之間的鬥爭,熊廷弼於天啟五年閹黨掌權清算東林黨時被殺並傳首九邊,而王化貞直到崇禎二年東林黨複出清算閹黨時被殺。

這隱約可以讓我們看出二人的黨派色彩。

雖然明朝一潰千裏,但後金並沒有吞並河西的願望,他們將廣寧以及河西諸城堡洗掠一空,將河西人口驅趕到河東,然後毀廣寧城,帶著戰利品撤回河東。

後金對河西棄而不守,而明軍又撤回山海關內,除了添自己的傷口,暫時也難有作為,這樣河西地區暫時就成了無主之地。

這時韃靼人就像禿鷹一樣飄然而至,他們來到一片狼籍的河西,打掃戰場,吞食後金吃剩的殘羹剩飯。他們撿拾官軍遺棄的軍械糧餉,並到山海關上和明軍進行交易。

麵對著新的形勢,明朝該何去何從?

有兩個選擇:

一是承認失敗,接受現實。這樣就需要按照後金所提出的方案劃界,雙方以遼河為界,河東歸後金,河西歸明朝,明軍在河西地區不修建軍事工事,以免威脅後金。

這種方案的好處是可以結束戰爭,和平共處,明朝可以恢複元氣。壞處是明朝失去了河東的土地。

二是不承認失敗,繼續反攻。這樣明朝就必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整軍備戰。

這種方案的好處是還有希望恢複河東失地。壞處是明朝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國家有可能被拖垮,而且短期內恢複河東的希望不大。

要選擇第一個方案,隻需堅守山海關即可,而要選擇第二個方案,就必須出鎮關外。

當時朝廷內部關於守山海關還是出鎮關外的爭論非常激烈,從本質上來講,這時對上述兩個選擇的爭論,也就是關於戰還是和的爭論。

如果守山海關,就是做出了第一種選擇,接受後金的條件,保持和平。

如果出鎮關外,就是做出了第二種選擇,不接受後金的條件,繼續以城堡威脅後金,這必然要招至努爾哈赤的打擊。

從表麵上看,不出關是投降,是怯懦,是賣國,出關是英勇,是忠誠,是愛國。

事實上,如何從根本上維護國家利益,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牽涉甚多,不是從表麵看上去那麼簡單。

我認為,那些低調的,忍辱負重的,勇於背黑鍋的人,要比那些高調的,怒發衝冠的,勇於打仗的人更愛國,起碼比他們更懂得應該怎樣愛國。況且後者往往魚龍混雜,動機複雜。

同樣,關於守山海關還是出鎮關外的問題,不能簡單認為是忠於奸、勇敢與怕死、進取與保守,積極與消極的問題。兩者隻是戰略上的不同看法,不應貼上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