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孫承宗傳》中記述了孫承宗與王在晉關於戰略問題的一段辯論,內容如下:
孫承宗問:“築關在八裏內,新城背即舊城趾,舊城之品坑地雷為敵人設,抑為新兵設乎?新城可守,安用舊城?如不可守,則四萬新兵倒戈舊城下,將開關延入乎,抑閉關以委敵乎?”
王在晉答道:“關外有三道關可入也。”
孫承宗又問:“若此,則敵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關?”
王在晉答道:“將建三寨於山,以待潰卒。”
孫承宗接著問:“兵未潰而築寨以待之,是教之潰也。且潰兵可入,敵亦可尾之入。今不為恢複計,畫關而守,將盡撤籓籬,日哄堂奧,畿東其有寧宇乎?”
最後,王在晉“無以難”。孫承宗“乃議守關外”。
這段對話的意思是,孫承宗認為新舊兩城在八裏之內,而舊城外又有城防壕溝和設施,如果重城的士卒發生潰散,那一不小心就會陷於自家的品坑地雷與溝壕之中,新舊兩城之間,南麵是水,北麵是山,潰卒無路可逃,如果都擁於舊城之下,那到底是開門放他進來,還是不開門聽任他們在外?
王在晉告訴孫承宗,山上有三座山寨,若有逃潰可以奔向那裏,而舊城也有三道關口可以進入。
孫承宗反駁,兵法乃是置之死地而生,為什麼要為他們提供逃跑的便利?
於是王在晉無言以對。
可能有些人會以此為依據,認為王在晉主張築山海重關是錯誤的,孫承宗反對的理由是很充分的。
不過,聽我往下講,您就不會這麼認為了。
在比《明史》更早、更可靠的《三朝遼事錄》裏,也有一段孫承宗和王在晉關於戰略問題的辯論,在這本書裏,“無言以對”的不是王在晉,而是孫承宗。具體內容如下:
大學士孫承宗奏:“臣時執偏見謂經臣議誠然,獨是八裏為兩城,而舊城之坑壕空營當在三裏之外,而新城之守卒法當四萬。則四萬之退步跟將及之,而一不戒,將城下之備盡為我設,北山南水既無旁出,而賊方擁此四萬於舊城之下,開關延之不可,閉關謝之不可。將城上之備,又為我設,而城中驚潰無問也。經臣曰:於山建山寨三,以為退守計,而三道關俱可入。蓋法雲,置之死地而生。經臣言邊兵善走也,即殺不能止,況大勢散,誰複為殺者。故為兩城以固其心,而實置之死以勵其必死之氣,臣遂無以應。”
在這篇奏疏中,王在晉在孫承宗的不停追問下,不得不透露出一個秘密:那些品坑地雷和壕溝既是為敵而設,又是為逃散士卒而備的,它們能代替截殺逃兵的督戰隊進行彈壓,實際上就是要將士兵們“置之死地而後生”。
王在晉知道“邊兵善走”,而且實戰中,兵敗如山倒,殺之也不能止,而且截殺逃兵的督戰隊也會一同崩潰(即殺不能止,況大勢散,誰複為殺者)。隻有品坑地雷和壕溝能夠起到阻止士卒逃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