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二年(1622年)八月,孫承宗以內閣大臣的身份赴遼督師,天啟對他寄予厚望,賜予尚方寶劍,並派閣臣送他到崇文門外。
正如我們前麵所說,經營進攻要比經營防守困難的多,需要真的軍事才能和巨大的勇氣,未經實戰的文官是很難勝任經營進攻的任務的,他們大多隻能經營防守,孫承宗也不例外。
孫承宗到遼東以後,提出“守關外以捍關內、先固守以圖恢複”的工作方針。這個方針聽起來很漂亮,其實不過是虛文,真正有意義的就是“固守”這兩個字。
如何固守,當然是修築城堡。
但是在施工之前還有一件事情要做,就是要把盤據在關外的蒙古部落趕走。廣寧大敗後,蒙古哈喇慎部乘虛而入,占據關外,並賴著不走,號稱協防,實際上就是想敲詐明朝一把。後來孫承宗派袁宗煥前往哈喇慎部散了點錢財,蒙古人才怏怏離去。
蒙古人走了以後,孫老師搖身一變,成了孫總工程師,在關外大興土木,掀起了建設高潮。
建設的重點就是所謂的“關寧防線”,“關”指的是山海關,“寧”的得是寧遠。“關寧防線”指的是從山海關到寧遠之間的一係列城堡。重點是寧遠城。
天啟三年九月,寧遠城正式開工建設。
孫承宗上任後,重新進行工作分工,僉事袁崇煥的分工是“建造營舍”。
袁崇煥主守寧遠,又負責工程,這樣,修建寧遠城的責任就落到了袁崇煥的身上,不過袁崇煥隻是監工,具體幹活的包工頭是遊擊祖大壽。
廣寧戰役中祖大壽率軍避守覺華島嶼,犯了死罪,孫承宗督師後,提出“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用人方略,祖大壽世居寧遠,不僅是遼人,而且是“土著”,非常符合孫承宗的用人方略,因此,孫承宗免其不死,先是讓他輔佐金冠守覺華島,後來又讓他來建設自己的家鄉寧遠。
正是在修建寧遠城的過程中,袁崇煥與祖大壽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工程初期祖大壽覺悟不高,認識不到位。他認為朝廷不會長期堅守寧遠,在施工時比較了草。袁崇煥打算親自駐守寧遠,寧遠城的質量關係到他的身家性命,因此對工程的認識要比祖大壽高得多。
他批評了祖大壽,幫助他提高認識,樹立質量就是生命的觀念,並親自量化指標,規定寧遠城“牆高三丈二尺,雉高六遲,址廣三丈,上二丈四尺”的標準,要求祖大壽務必按時保質完成任務。
一年以後,一座雄偉的寧遠城拔地而起,成為明朝在關外的一座重鎮。孫承宗讓袁崇煥和驍將滿桂共同駐守。
在修建寧遠的同時,孫承宗在山海關到寧遠之間還修建了中前所、前屯衛、中後所等城堡。
遼東的工地上,灰塵滾滾。衙門裏的烏煙瘴氣一點也不比工地上小。
孫承宗不僅善於搞建設,在人事鬥爭上也是一把好手。
在進行硬件(城堡)建設的同時,孫承宗對於軟件(幹部隊伍)的建設也抓得非常緊。
薊遼總督王象亁與王在晉交好,在對待蒙古人的問題上與孫承宗產生了矛盾,被迫離職。孫承宗以統一事權為名,建議不再推任薊遼總督,被批示同意。
遼東巡撫閻鳴泰本是孫承宗推薦的,但後來二人對許多問題意見不一,漸漸地不和諧起來,在孫承宗要求下,朝廷將閻鳴泰罷免,代之以張鳳翼。
然而張鳳翼還不如閻鳴泰,他整個一個王在晉第二,他主張守山海關,反對出鎮關外。孫承宗剛趕走了閻鳴泰,一時不方便再驅逐張鳳翼,就請求皇上讓張鳳翼出鎮寧遠。
張鳳翼本來就反對出鎮關外,孫承宗偏要讓他上前線駐守寧遠,這擺明了是擠兌他。張風翼氣不打一處來。
張鳳翼對孫承宗無可奈何,就將矛頭指向了他的心腹主將馬世龍,阻擾孫承宗出關的政策。他指使廣寧道僉事萬有孚並通過給事中解學龍等人彈劾馬世龍。
不久萬有孚遭到薊撫嶽和聲彈劾,張鳳翼懷疑是馬世龍、袁崇煥等人指使。
孫承宗也出麵為馬世龍辯護,指責萬有孚構陷馬世龍,萬有孚很快就被罷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