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會問,孫承宗雖然沒有恢複河東,但是把河西建設得固若金湯,不也是好事一樁嗎?況且孫承宗也不是不恢複河東,而是采取“先固守以圖恢複”的策略,在明軍連遭慘敗,士氣低落的情況下,先搞好防守,再徐圖進攻,不也是應該的嗎?
我十分願意回答這類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因為回答這類問題能讓我們厘清許多似是而非的,頗能迷惑人的問題。
凡事都怕往細了想。
先說防守。
第一,“關寧錦防線”是否真的固若金湯?我認為不是,這個問題我們將在後麵作詳細介紹,為篇幅計,暫時略過。
第二,在物質有限的情況下,有沒有必要放棄省時省力的“築山海重關”,而沒完沒了地在關外築城?
第三,在努爾哈赤放棄河西的前提下,有沒有必要花費巨大,給河西“裝甲”?
第四,防守是有必要的,但有沒有必要浪費三年多的時間去經營防守,使明朝失去了許多反攻的好機會,使得機會成本十分之高。
第五,好鋼用在刀刃上,這實際上是強調要發揮鋼的邊際效應。同樣,錢花哪哪好,但是錢都花在一個地方,別的地方肯定就好不了了,這是最簡單的道理。
會過日子的家庭主婦雖然不知道邊際效應,但其碼知道將錢花在最需要的地方,然而在花錢方麵,孫承宗還不如一個家庭婦女,他把大明朝那點家底都花在了防守上,這必然影響了對進攻的投入,可以說是一種犧牲進攻的防守。
總之,過猶不及。多走一步,真理也會變成謬誤。
孫承宗的防守,是過度防守。花費巨大,成本巨高,耽誤了許多事情。
再說進攻。
我們都聽說過進攻是最好的防守,但從沒聽說過防守是最好的進攻。
實戰中,防守就是防守,進攻就是進攻,沒有既是進攻又是防守,或者既是防守又是進攻的。
而孫承宗的進攻,既是防守又是進攻,因為那是一種屁股向前的進攻。
孫承宗沒有把錢用來武裝牙齒,而是用來武裝屁股。
這樣也未嚐不可,但是他又不想放棄進攻,還要“徐圖恢複”。
因此,他給大明朝穿上鐵褲衩,然後屁股向前,把頭藏的褲襠裏,向後金發起進攻。
在動物界確實有用屁股進攻敵人的,比如劍龍和甲龍,劍龍尾巴上長有四根尖刺,甲龍的尾巴則長了個大錘子,兩者都極具殺傷力。
然而大明朝不是恐龍,屁股上沒有長著危險的尾巴可以打擊敵人,醜陋的進攻必然帶來可恥的失敗。
柳河之戰中,明軍不堪一擊,大獲全敗。
經過孫承宗三年多的經營,明軍的戰鬥力更加羸弱。
其實孫承宗本來是不敢進攻後金的,但是1625年後金與蒙古人打了起來,主力部隊都投入到與蒙古人的戰爭,使得孫承宗有了“可乘之機”,他才敢於將堡壘向前推進,並發動柳河之戰。
後金為什麼和蒙古人打起來呢?這就不得不說到林丹汗。
林丹汗屬於“黃金家族”,是成吉思汗的第二十二世孫。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他繼承汗位統治察哈爾,當時他隻有13歲,蒙古處於分裂的狀態。
蒙古人是天然的戰士,戰鬥力極強,但是他們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自廢武功——瓜分家族遺產。
當一個英雄人物出現後,經過浴血奮戰完成統一,使國力達到強盛,可是等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或侄子們將國家瓜分成許多小國,他們雖然承認黃金家族的最高地位,但實際上處於相當的獨立狀態。
經過瓜分以後蒙古再次陷入分裂與紛爭之中,直到再由一個強有力者經過征戰完成統一,然後再瓜分,再削弱,就這樣,不斷進行內耗,進入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