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下台後,兵部尚書高第繼任遼東經略。
高第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防線收縮。《明史》記載:“十月,承宗罷,高第來代,謂關外必不可守,令盡撤錦、右諸城守具,移其將士於關內。”
對於高第的撤退,一般認為是庸懦無能的表現,並且由於高第示弱,努爾哈赤乘機發動進攻。在危機關頭,袁崇煥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他誓死保衛寧遠,堅決不肯撤退,最終“憑堅城,用大炮”,擊退了努爾哈赤的進攻,取得了“寧遠大捷”。
“寧遠大捷”充分證明了高第的昏庸和袁崇煥的英明,這也是袁崇煥為人們所稱道,並名揚天下的原因。
然而事實並不那麼簡單。
事實上,寧遠戰役不是“大捷”,而是一次損失慘重的“大敗”,袁崇煥不僅無功,而且有罪,且其罪不在小。
有一個大戶人家,旁邊住了一個強盜,這年強盜家遭了災,食不裹腹,窮困潦倒。大戶人家就把在院子裏放的糧食和物品搬到家裏去,以免被鄰居強盜搶去。
高第對努爾哈赤做的,正是大戶人家對強盜所做的。
寧遠大戰之前,中國北方發生旱災,後金也受到了災荒的影響,缺乏糧食。
而此時蒙古林丹汗又向科爾沁部發動戰爭,後金是科爾沁的盟友,不得不出兵支援。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激烈,努爾哈赤動員了所有力量才將蒙古擊退,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戰爭使生產遭到破壞,糧食更加饋乏。
有人有槍,肚裏沒糧。這是搶劫充分必要條件。
可是哪裏有糧食呢?
環顧整個東北,隻有孫承宗在山海關外開拓的軍事設施裏貯有大量軍糧,因此努爾哈赤肯定會發動對明朝的戰爭來搶掠過冬的給養,轉嫁和蒙古戰爭帶來的損失。
此外,孫承宗在關外的軍事設施己經修到了努爾哈赤的眼皮底下,此前他一直忙於和蒙古人打仗,無法騰出手來收拾孫承宗。現在戰爭結束了,他必須要掉轉槍口攻打並拆毀明朝修建的威脅後金的城堡。
山雨欲來風滿樓。
此刻,就是用腳想,也能想出努爾哈赤下一步要幹什麼。
高第上任後,林丹汗和努爾哈赤的戰爭到了後期,後金處在上風,他根據戰爭態勢判斷後金戰後必然要來搶糧,而孫承宗在關外的壁堡無法對抗剛剛戰勝蒙古的後金大軍,於是決心“堅壁清野”,將物質撤入關內。
這個決策是完全正確的,並非“怯弱無遠略”,而是正確判斷形勢後做出的明智決策。那種認為高第撤退才導致努爾哈赤進攻的說法完全是黑白顛倒,是清朝史官別有用心的歪曲,是對人民智商的侮辱。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初六日,高第向天啟奏報:“奴賊希覬右屯糧食,約於正月十五前後渡河。”這個情報很準確,《清太祖實錄》記載:“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日,帝率諸王統大軍征大明。十六日次於東昌堡,十七日渡遼河……”,高第的情報與後金渡河時間完全一致,非常精確。
高弟上奏的時間離後金出兵還有十天時間,如果此時立刻後撤還來得及。
然而在寧遠管兵的“寧前道”袁崇煥和管糧的“督屯通判”金啟倧極力反對,他們對高第的撤退命令置若罔聞,不但陽奉陰違,到後來還公然抗命,最終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明史》記載:“督屯通判金啟倧上書崇煥曰:‘錦、右、大淩三城皆前鋒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複播遷,已得之封疆再淪沒,關內外堪幾次退守耶!’崇煥亦力爭不可,言:‘兵法有進無退。三城已複,安可輕撤?錦、右動搖,則寧、前震驚,關門亦失保。今但擇良將守之,必無他慮。’”
此時明朝在錦州、右屯、大淩河等地隻有少量的預警部隊,麵對努爾哈赤的十三萬大軍,毫無懸念會立刻變成齏粉,然而袁崇煥卻不可思議地說:“今但擇良將守之,必無他慮”。
無法理解袁崇煥怎麼能說出這種完全不負責任的話。
不是腦子裏進水了,就是別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