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關於寧遠戰役的一些思考(1 / 2)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崇煥,

不肯撤關東。

當年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袁崇煥不肯撤關東,是為了什麼呢?

在不預設立場的前提下,我認為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保家衛國。

可是努爾哈赤此次進攻的目標是糧食,對明朝的領土和主權沒有什麼威脅,似乎還達不到保家衛國這個高度。

此前我們己經多次談到努爾哈赤對河西棄而不守的情況,這次在搶得覺華島上的糧草後立馬撤軍,不再繼續攻打寧遠,也能再次證明他沒有領土野心。

因此,對付努爾哈赤最好的辦法就是將糧草撤入山海關內,實行堅壁清野,讓努爾哈赤撲個空,他一無所得,難以供養大軍,自然就會撤退。

從保家衛國的角度看,最穩妥的辦法是撤退。

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袁崇煥有個人利益的考量。

如果把士兵和物質撤入山海關內,對於國家來說,損失不大,頂多一些城堡被毀,還可以再修,但是士兵的生命和糧食保住了。對後金來說,得不到糧食,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因此撤退是十分劃算的。

但是這樣做對袁崇煥個人來說損失十分巨大。寧遠是袁崇煥的根據地,從寧遠撤退,很可能就回到王在晉守山海關的主張上,自己“寧前道”的位置很可能不保,離開寧遠,他就失去了舞台,也就失去了發展的空間,沒有前途可言。

可以說,他反對高第,抗命拒撤寧遠,和他反對王在晉,越級上書要求建寧遠城的動機是一致的。這也和他辭去縣令之職,選擇了高風險但升遷快的從軍的動機是一脈相承的。

我們說,這確實是勇氣,但更是冒險、是膽大。

也許有人會說,既使袁崇煥是為了自己,但是僅僅為了保留一個位置就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嗎?難道他不知道“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嗎?他有這麼蠢嗎?

的確,袁崇煥沒那麼蠢,他之所以敢冒風險,因為他早己成竹在胸。

他知道努爾哈赤是衝糧食來的,隻要把糧食給努爾哈赤,讓他飽掠而去,就可以換取他不攻打寧遠,這樣幾乎就沒有什麼風險了。

這樣雖然糧食丟了,但明年還可以再收,至於犧牲一點士兵,那隻能是聽天由命了。畢竟他親手營建的寧遠城保住了,他的舞台,他的職位,他的前途都保住了。這對他來說,是十分劃算的。

也許有人會說,你的結論是推論得來的,沒有證據。

的確,以上都是推論,但是誰說曆史不能推論了?史料那麼少,什麼都要從史料中來,那我們就不用知道曆史了,況且,史料本身就不一定靠得住。

這些推論可以使很多難題迎刃而解,比如:

為什麼糧食不放在寧遠城裏而是放在覺華?因為糧食放到寧遠城的話,糧食安全了,袁崇煥就不安全了。

為什麼努爾哈赤隻攻打了寧遠二天就去攻打覺華?因為有人告訴他糧食在哪裏,他找錯門了。

為什麼袁崇煥竭力反對撤退糧食?因為老虎喂飽了就不會吃人了。

為什麼袁崇煥會主張用幾千人抵擋後金十幾萬大軍,說出“今但擇良將守之,必無他慮”的荒唐言論?因為這樣可以把糧食留下來喂老虎,犧牲點人算什麼。

如果我們不這麼推測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解釋上述這些問題。粗線條的史料中是不會有這些問題的答案的,隻有靠我們去推論。

推論應該是允許的,但是推論僅供參考。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在允許推論,推論僅供參考的基礎上,我願再做一個更大膽的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