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平台會議(1 / 1)

昔日齷齪不足誇,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在明朝做官就像是蹦極,常常大起大落。皇帝翻臉比翻書還快,大臣們的境遇時而 “齷齪”,時而“春風得意”。

當皇帝需要一個人時,可以把他拔得高高在上,貴不可言,甚至澤被後世。如果皇帝不喜歡他了,就會一腳把他踹到懸崖底下,就像拋棄一個垃圾,嚴重的時候性命不保,甚至殃及子孫後代。

我們現在的某些領導也有類於此,當他們平易近人時,與你稱兄道弟,勾肩搭背,讓你受寵若驚、“春風得意”。當他們擺起譜來,百步之外就“英氣逼人”,有一種咫尺天涯的感覺,讓你戰戰兢兢,心情“齷齪”。

天啟七年,袁崇煥的蹦極運動正快速墜向穀底,他懷著“齷齪”的心情踏上回家的路,還沒進家門,朝廷就變了天,天啟駕崩,崇禎繼位。

剛進家門,他就觸底反彈,開始快速回升,崇禎起用他為右都禦史、兵部添注左侍郎。

但是袁崇煥對這樣的職位並沒有感到“春風得意”,因此馬蹄仍原地踏步,繼續呆在南國與友人們“揮斥方酋”,仿佛是渭水薑子牙,隆中諸葛亮,洹上袁世凱。

第二年四月,崇禎封袁崇煥為督師,並派出使者敦促他盡快到朝廷上任,袁崇煥的馬這才“不用揚鞭自奮蹄”。

七月,袁崇煥到達北京,十四日崇禎皇帝下旨召見,並召開禦前會議研究振興東北的問題。這次會議的情況大至如下:

會議時間: 崇禎元年七月十四日(鬼節)。

會議地點: 紫禁城平台

會議主持人:崇禎皇帝

會議議題: 聽取新任督師袁崇煥關於平遼方略有關問題的彙報

參會人員: 崇禎皇帝

內閣大臣、中央六部尚書、薊遼督師袁崇煥以及有關部門負責同誌

會上,崇禎皇帝對近期工作提出了要求,並重點對東北軍事工作做出指示。為落實好崇禎皇帝的要求和重要指示精神,與會人員集思廣益,暢所欲言,積極獻計獻策。

經過認真研究和討論,會議達成如下決議:

一、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袁崇煥牽頭,全權負責平遼事務,有關部門積極配合,保證在五年內解決後金問題。

二、戶部侍郎王家禎負責措辦糧錢,做好後勤和物質保障工作。

三、工部侍郎張維樞負責造辦武器裝備,要求所有運往遼東的武器裝備都要鑄上工匠和監造官員的名字,以便追究責任,確保各種器械精利可靠。

四、吏部尚書王永光配合做好人事工作,支持袁崇煥在人事任免上的決策,按照袁崇煥的要求進行人事任免。

五、兵部尚書王在晉負責提供充足的兵力支持。

六、監察和考核部門要杜絕誹謗和誣告陷害,判斷事物要看主要方麵,不要吹毛求眥,要看結果,不要看過程。不可造謠生事,擾亂軍心。

七、崇禎皇帝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可偏聽偏信,防止敵對勢力利用反間計進行破壞和顛覆。

八、崇禎賜於袁崇煥尚方寶劍,允許其“便宜行事”,同時收回天啟賜予王之臣和滿桂的尚方寶劍,以便袁崇煥統一事權。

會見結束前,崇禎單獨與袁崇煥進行了交談,勉勵他早日蕩平外寇,解救民生,對其寄與厚望,袁崇煥感激涕零,表達了報國的決心,並請皇帝寬心。

會後不久,袁崇煥仗劍跨馬,趕赴山海關就職。

此時的袁崇煥,站在了高高的山崗上,不過這個高崗並沒有台階可下,他在皇帝麵前誇下了“五年平遼”的海口,他有這個能力兌現這個的諾言嗎?

作為一介文人,袁崇煥對軍事是外行。他在關外兩年軍事經曆,前文己作剖析,問題頗多,未見新意。其“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的戰略思想聽起來漂亮,其實是一句空話。

戰場上是要靠力量說話的,這是唯一的真理。

和是不允許的,戰又打不過,隻能做得其實就是有守了。守能讓敵人放下武器逃回山林嗎?又怎麼能保證守得住呢?到處建城堡?除非給整個東北穿上盔甲,全部硬化。

戰場上必須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才能從根本上扭轉戰局,就這麼簡單。這正是包括袁崇煥在內的明朝文官們能力的極限。

總之,袁崇煥的戰略思想與其五年平遼的目標是矛盾的。按照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可以預見,五年之後,被平的不是遼,隻能是他自己。

此時的袁崇煥,成了進退兩難的“套中人”,今後的日子裏,他將如何為自己解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