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還是那個星星,
月亮還是那個月亮;
山也還是那個山,
人己不是那群人。
袁崇煥到達遼東以後,立刻就發現了一個新變化——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
這種情況與上層的鬥爭不無關係。
媳婦受了委屈就不給孩子喂奶,長官們受到處分就不管士兵的死活,遼東的士兵都成了沒娘有孩子,吃喝拉撒沒人過問。
明軍與後金兵對於打仗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對於後金兵來講,要想有錢就得打仗,對於明軍來講,要想打仗就得先給錢。
態度決定一切,錢決定態度。
此刻的明軍正在經曆著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人活著,錢沒了”,態度當然也就好不了。
崇禎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態度不好”的士兵在一幫中下級軍官的鼓動下發動了兵變,嘩變的官兵衝入官署衙門,將遼東巡撫畢自肅、總兵官朱梅、通判張世榮、推官蘇涵淳等人捆綁起來,囚禁在譙樓上。
士兵們對畢自肅拳打腳踢,暴揍一頓,索要“人生真諦”。
畢自肅被士兵們重點關照的原因不僅僅因為他是“一把手”,更倒楣的是他的哥哥畢自嚴是大明朝的財政總監——戶部尚書。
嘩變的士兵認為老畢兄弟倆一個管著遼東的銀庫,一個拿著著國庫的金鑰匙,理所當然要找畢自肅要錢,在他們看來,如果老畢弄不來銀子,那誰別想弄到銀子了。
然而士兵們沒有想到,畢自肅一時半會還真弄不來銀子,他到巡撫任上時間不長,經年的戰爭早把遼東銀庫掏幹,國家財政也是緊緊巴巴,全國都勒著褲帶過日子,此刻崇禎和朝臣們也在為錢的事情發愁,畢自嚴雖然有管錢的權力,但是沒有花錢的權力,就算他能想辦法弄到錢,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然而情緒激動的士兵可管不了這麼多,拿不到銀子,他們就拿畢自肅出氣,可憐的畢自肅斯文掃地,毫無尊嚴,被打得滿臉是血,傷勢嚴重。
好在兵備副使郭廣及時趕到,他設法籌措了五萬兩銀子,發給士兵,趁士兵忙著分錢的時候,郭廣等人救出了畢自肅。
畢自肅曾經參加過寧錦戰役,作為副使協助袁崇煥守衛寧遠,崇禎元年,在辭舊迎新的浪潮中,他被翻騰了出來,出任遼東巡撫。新官上任三把火,畢自肅還沒來得及點自己的火,早有人四處煽風點火,並將怒火燒到他身。
兒子打老子,錯在老子。因為子不肖,父之過。畢自肅雖然是受害者,但還得向朝廷的士兵們承認錯誤。他內心受到的創傷要遠遠超過肉體,作為一個文人,尊嚴大於一切,有士可殺不可辱的誌向,既然己經“辱”了,自然也就“可殺”了,於是他跑到中左所,上吊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