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對袁崇煥的最後鑒定——性格決定命運(1 / 2)

危樓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

——李白《夜宿山寺》

麵對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不如激流勇退,何必戀棧,使自己處在“危樓高百尺”的境地?

明知事不可為,何苦偏要硬拗,勉強自己去“摘星辰”,結果鬧出了大動靜,驚動了“天上人”,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多不值呀!

我想對袁崇煥說說上麵的話,不知道進士出身的他是否讀過李白的這首名詩。

言歸正傳。

明末大才子張岱在其作品《石匱書後集》中對袁崇煥有這樣一番評論:“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格暴躁,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而終日夢夢,墮幕士雲霧中,而不知其著魅著魘也。五年滅寇,寇不能滅而自滅之矣!”

我認為這段評論還是比較客觀的。

通過前麵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袁崇煥說話很不靠譜,“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應該沒有問題。他出奇的大膽,做了許多離奇的事情,確有“著魅著魘”(中了魔了)的感覺,這些出格的言行的後麵可以看到“性格暴躁”的影子。而“五年滅寇,寇未滅而自滅之矣!”也正是己巳事變的結局。

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身材短小精悍的人不少。據《崇禎長編》裏記載,內閣大學士錢龍錫在崇禎三年的折子中稱:“崇煥初次陛見時,臣見其容貌醜陋,退謂同官,此人恐難勝任”。錢龍錫是袁崇煥的盟友,他應該不會去醜化袁崇煥,更不會在向皇帝的報告中說假話。他的奏疏從另一個側麵證明了袁崇煥“身材短小精悍,形如小猱”的說法是可信的。

“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終日夢夢,墮幕士雲霧中,而不知其著魅著魘”的個性使袁崇煥具備“脅迫議和”的主觀條件;

而五年平遼的難題和後金積極議和的態度,使他具有“脅迫議和”的客觀條件;

結合己巳事變中的種種反常表現,我個人認為比較讚同明代以及現代相當一部分人的觀點——己巳事變是袁崇煥和皇太極自導自演的一場“脅和”大戲。

在“己巳之變”當中,崇禎拘捕了袁崇煥,之後進行了長達八個月的審訊,在會審之後宣判如下:

“諭以袁崇煥付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裏外,餘俱釋不問。”

崇禎三年八月,袁崇煥被淩遲處死,行刑場麵慘不忍睹,據《石匱書後集》記載:“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噉之,劊子亂撲,百姓以錢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膛出其腸胃,百姓群起而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齧,血流頰間,猶唾罵不己。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止剩一首,傳視九邊。”

幾百年來,人們對袁崇煥這個曆史人物看法不一,時至今日,爭論仍很激烈,我不打算回避這個尖銳的問題,下麵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我認為袁崇煥不是一個民族英雄,而是一個問題人物,他對自己的悲劇難以自辭其咎。

第二,我不認為袁崇煥是一個漢奸賣國賊,他的主觀惡性不應過分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