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呼聲很高”的洪承疇用實踐證明了這個道理。
崇禎八年上半年,洪承疇損兵折將,不但沒有完成“六個月平賊”的任務,民軍反而越剿越多,形勢更加惡化,實在是“大負委任”。
這位三邊總督兼五省總督連陝西一省都應付不了,這讓他名譽掃地。
被寄予厚望的洪承疇也吃不了幾碗幹飯,崇禎對此很失望,深感“倚任非人”。不過這隻能怪他自己,他之前大刀闊斧的整頓把有經驗的大臣都清理得差不多了。
朝堂上早己不見森林,也不見樹木,隻剩下一堆枯枝敗葉。
好在這堆枯枝敗葉的下麵還有個別新芽嶄露頭角,鄖陽撫治盧象升就是其中之一。
盧象升是江蘇宜興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後任大名知府。己巳事變時,他募兵萬人入衛,從此走上從軍的道路。第二年,被提拔為右參政,受命整治大名、廣平、順德三府兵備,所部號稱“天雄軍”。
崇禎六年,民軍從山西流竄到畿南,與盧象升發生接觸,在與民軍的戰鬥中,盧象升及其天雄軍表現勇猛,被民軍稱為盧閻王。不久之後,盧象升又被委任為鄖陽撫治,協助奇瑜剿殺民軍,盧像升能吃苦耐勞,表現可圈可點,進入了崇禎的視線。
崇禎八年,洪承疇被民軍折騰的手忙腳落、狼狽不堪,在這種情況下,崇禎決定啟用盧象升。
崇禎用人心切,不惜拔苗助長。於是盧象升坐著火箭就上來了。
六月,盧象升被提升為右副都禦史兼湖廣巡撫。
八月,又提升為五省總理,提督直隸、河南、山東、四川、湖廣等省軍務,與洪承疇協同征剿。
盧象升上任以後,民軍主力開始從陝西向河南轉移。
崇禎八年底至九年上半年,盧象升與闖王高迎祥為首的民軍轉戰於河南、安徽、湖廣,洪承疇與李自成、蠍子塊、過天星等戰於陝西和三邊地區,形成了“洪承疇督剿西北,盧象升督剿東南”的戰略格局。
民軍中實力較強的有闖王高迎祥部、老回回馬守應部以及八大王張獻忠部等,其中又以闖王高迎祥最強。高迎祥的隊伍總人數有七萬,其中騎兵三、四萬,有許多人是叛變的職業軍人,他們裝備精良,懂得排兵布陣,有正規部隊的樣子,不是一般的烏合之眾可以比擬的。
盧象升手裏除了地方部隊以外,還有一張王牌——關寧鐵騎。關寧軍是大明花巨資打造的精銳部隊,本來是用來對付後金的,為了早日結束民變,崇禎不惜動用牛刀,指示兵部調來祖大樂、祖寬、李重鎮三營關寧鐵騎隨同盧象升征剿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