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有德在島上無所歸依,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於是找到了孫元化這個後媽,希望能在這個富有的後媽家裏享享福,然而他把孫元化當目的,孫元化卻把他當工具,這個後媽並不想培養他上大學,讓他享清福,而是把他當作勞動力使喚。
孔有德剛向孫元化宣誓效忠,孫元化就給了他一個效“犬馬之勞”的機會,給他派了一個大活。
這個把孔有德逼反的大活不是別的,正是我們前麵介紹過的大淩河之戰。
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率軍圍困大淩河。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明兵部督促登萊巡撫孫元化火速派兵前去增援。
孫元化環顧左右,孔有德來自前線,曾經打過,初來乍到,隻有先幹活,才能吃飯,因此,他派孔有德帶領三千水軍泛海直趨敵人後方的耀州,來個圍魏救趙。
孔有德本想離戰爭遠點,沒想到卻自投羅網。如果在皮島,朝廷對他鞭長莫及,他還可以打打太極,來到登萊反到沒有一點虛與逶迤的空間。
孔有德的腸子都悔青了。
活幹不了,又不能不幹,那隻有偷奸耍滑了。於是孔有德和他的三千水軍在海上遭遇狂風,被吹了回來。
對於孫元化來說,背黑鍋他可以來,送死隻能是孔有德去,於是他又派孔有德率軍從陸路趕赴關外。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孔有德的對策就是盡量拖延時間。
孔有德的部隊一路上像烏龜一樣磨蹭不前,走到山東鄒平就開始原地踏步,屯兵不前達一個多月,後來在朝廷的催促下不得己又繼續爬行。
孔有德的意圖非常明顯,那就是盡量拖延時間,爭取在戰爭結束之後抵達遼東,這樣他們就不用打仗了。
然而皇太極在大淩河打得是持久戰、陣地戰,一直持續了好幾個月,孔有德沒有拖到戰爭結束,倒是把自己先拖垮了。
當部隊走到河北吳橋時,糧食己經吃完了,天氣轉寒,天降大雪,將士肌寒交迫,怨聲載道。此時的孔有德己經走到了十字路口,要麼去遼東吃飯,要麼就地搶劫,孔有德必須在兩者之間作出選擇。
我們可以替孔有德考量一下。
如果去遼東,即使沒有戰死,也會因戰敗受到處分,而山東兵與遼東兵關係向來不睦,相信那幫遼東兵是不會給他們受處分的機會的。
如果造反,搞得好可以割踞一方,搞得不好可以遁入海島,再不濟可以投降後金,總之,不僅可以保全生命,而且可以保持榮華富貴。
還用選擇嗎?對於孔有德這幫亦正亦邪,半兵半匪的投機分子來講,他們沒有禮儀廉恥的思想負擔,隻的趨利避害的本能反應。
在本能的趨使下,在部將李九成等人的慫恿下,孔有德長歎一聲:“大將軍(毛文龍)功名卓卓,猶且不免,我輩死固晚矣。時事如此,尚可為耶!”然後高舉造反大旗,縱兵虜掠。
通過上述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孔有德造反有逼上梁山的一麵,但是軍人不能因為仗難打就逃避兵役,況且殺害毛文龍是袁崇煥的個人行為,朝廷一向對毛文龍不薄,他把毛文龍之死歸咎為朝廷,並以此為造反的理由,略顯牽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孔有德投降後金之後,積極勾引後金打擊明軍,清兵入關後又充當鎮壓明人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清鬥爭的急先鋒,雙手沾滿了同胞的鮮血,這些都超出了逼上梁山的範圍。綜上可以看出,孔有德的本質與他的名字相反,恐怕沒有什麼德行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