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一年冬以後,李自成率領著一支千人左右的隊伍,在陝西、湖北、四川交界處的山區艱難支撐。
十二年五月,張獻忠在穀城重舉義旗,李自成聞訊大喜,立刻擴充隊伍,打算乘勢而起,遭到陝西總督鄭崇儉的圍攻,李自成突圍後投奔張獻忠。
然而張獻忠和李自成二人有宿怨,李自成在困難的時候來投,張獻忠不僅不幫他一把,還想乘機加害。李自成有所察覺,連忙逃離,再次遁入山中。
楊嗣昌在夷陵督師期間,為了集中力量對付張獻忠,向民軍放出了勸降書,李自成拒絕了官軍的招降,而且出言不遜(自成出謾語),於是官軍繼續將李自成圍困在大山中。
在官軍的長期餓困之下,李自成等人的生存條件十分惡劣,許多部下堅持不住偷偷出降官軍,李自成擔心部下拿他的頭去獻功,夜晚不敢住在自己的窩鋪,獨自一人藏在山林中睡覺。
後來,李自成手下第一猛將劉宗敏也打算投降,李自成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但他寧願死也不打算投降,他拔出刀來自刎,被養子李雙喜勸止。
雖然目前很困難,但是李自成洞悉了明朝的虛弱和無能,他的直覺告訴他,明朝的氣數己盡,現在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應該把握機會,推翻明朝,登上皇帝的寶座。
這就是李自成與其它流賊的不同之處,他在黑暗中看見了光明。
然而他一人看見光明是不夠的,還得讓他的團隊看見光明,這樣才能留住他們。
史料記載,李自成對劉宗敏說:“很多人說我是當皇帝的命,我們就來算一卦,如果不吉利,你就把我的頭砍下來投降去吧。”
兩人多次占卜,結果非常吉利。於是劉宗敏堅定了信念,他回家殺死自己的兩個老婆,對李自成說:“我寧願死也要跟著你”。許多士兵聽說此事,也都把自己的老婆孩子殺死,堅決追隨李自成。
這則史料的真實性難以考證,但它反映了在困難的時候,李自成以大富大貴相期許,團結了手下的軍士,支撐他們戰勝了投降的念頭,度過最困難的階段。
我相信,李自成是民軍中第一個想推翻明朝,想當皇帝的人,他的理想或許帶有迷信的色彩,但更多的是基於對現實的敏銳把握和判斷,在這一理想的支撐下,李自成早晚將會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
機會很快就到來了。
崇禎十三年,河南大旱,入夏以來一直沒有下雨,到了秋天又發生了蝗災,將莊稼“吞齧無遺”。人民從“掘草根剝樹皮”到“典衣裝拆屋舍”,賣完東西又賣妻賣兒,到後來發展到“父子相食,夫妻相食,兄弟宗親相食”的地步。
十四年春,老天終於開眼,下了點雨,於是人們“剜肉播種”,沒想到春天就發生了蝗災,蝗蟲像潮水一樣湧來,在地上“厚積尺餘”,青苗全都填了蝗蟲的牙縫,人們餓得恨不得把自己吃了。
嚴重的災荒使社會動蕩不安,而此時楊嗣昌將官軍主力集中在湖北四川一帶,對於中原地區的控製比較鬆馳。一時間河南的土寇“大起如蝟毛”,大大小小有一百多支隊伍,這些武裝割據一方,經常為了爭地盤相互攻殺。
應該說崇禎十三年以後河南發生的民變與崇禎元年起陝西發生的民變並不完全是一回事,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起自陝西、在各省流動作戰的變民被稱為“流寇”,河南地區形成的變民主要在家鄉一帶活動,被稱為“土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