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工分製(1 / 2)

在上麵有救濟糧食撥下來的情況下,他們這邊終於順利的度過了六零年,正式邁進六一年。

這時候,上麵也終於吸取了這幾年的經驗和教訓,開始進行政策上的調整。

一切都逐漸往好的方向過渡。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結束。

六一年依舊還是相當艱難的一年,依舊還是陸陸續續的有不少人餓死,但是總體來說,整體狀態比去年要好一些。

當然了,這裏說的是王鑫他們這邊,有些地方情況依舊還是相當嚴峻,甚至可能比去年更加糟糕一些。

不過那些,距離王鑫他們太遙遠了,他們在自己都饑一頓飽一頓的情況下,哪有心情管離自家千八百裏外的地方。

到了六月份,特別是三月初定下來的《公社六十條》開始在他們這邊推廣實施的,大家臉上終於多了些喜色。

不是所有人都開心,但是顯然大多數對政策的變化是開心的。

特別是政策當中有關於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按工計酬,算取工分的言論,更是說到了他們心裏。

華國人自古以來受到的熏陶就是要勤奮致富,幹的越多才能收獲越多。

可是以前那個無論幹多少,最後大家獲得的都是一樣的政策,顯然極大的打擊了許多勤勞者。

如今又重新變回去,那些勤勞的人自然是開心的,不開心的也隻是那些向來耍混偷懶的人。

整個村子,乃至於整個鎮子的積極性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原本死氣沉沉的鎮子,仿佛又開始重新活泛了起來。

由此也充分證明,在全民沒有足夠道德修養的時候,全麵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雖然在政策上隻能算是跨步太大,扯著蛋,但是,這份政策失誤造成的後果卻是讓人膽寒的。

……

村裏大隊長王紅軍去鎮上人民公社那邊開過會之後,就滿臉笑意的準備召開了村民大會。

隨著幾聲清脆震耳的銅鑼聲敲響,王家村的村民,不論男女老少,全部都有些好奇的趕到了村中心那一塊空地。

至於為什麼不去祠堂。

一來,這不是宗族大會,是純粹的村民大會,並不需要保密,更重要的還是將信息傳達下去。

二來,不要說祠堂已經因為饑荒的原因拆了,就算沒拆,那麼點大地方,也不夠八百多個人站。

所以,隻能在整個村子最大的空地,村中心那一塊開這個村民大會。

大家一路走著,一路還在討論這次又是幹什麼?

畢竟,上一次開村民大會還是人民公社建立的時候,上上一次是土地收歸國有的時候。

再往上麵數,那就要數到分田鬥地主的時候了。

所以大家都知道,每次開村民大會,肯定是有什麼政策上的大變動,否則也沒必要開這會。

隨著人陸陸續續的來,等到來的差不多的時候,王紅軍也從自家走了出來,手裏還拿著個硬紙板做的大喇叭。

兩三步走了到村中心的中心位置,搬了幾塊磚放好站上去,讓自己看著高些,然後幹咳了兩聲,清了清嗓子。

把那個硬紙板做的大喇叭放到自己嘴邊,大聲的說道:“大家都安靜,聽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