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覺得自己是從老家村子裏走出來的,既然村裏的後輩到了自己工作的地方,那麼就有義務幫堂叔照顧好他,這是一種源自於農耕社會的樸素情感,在後世已經漸漸淪為被批判的對象,網絡上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鳳凰男,並大加駁斥。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父親當兵之後,家裏少了一個壯勞力,每到農忙時候都是堂叔這些親戚幫忙,他家的地才能種完;之後退伍回來,剛開始工作,還沒有能力將老婆孩子接到縣城,陳俞安時候生病的時候,也是這些親戚幫著送往醫院。
他現在這種行為等於是還人情債,在他從鄉村進入城市的奮鬥過程中,家鄉的親人們幫了不少忙,現在自己相對有了一定的能力,在力所能及的方麵幫幫這些親戚也是應該的。
有外人在,於江峰不好意思在陳家多待,去陳俞安的房間取了球鞋、簽名照之後就趕緊走了;這又是縣城和鄉下的區別了,在鄉下誰家來了親戚,左右鄰居或者關係好的遇上了在一起喝上幾杯吹吹牛是很正常的,在城裏,除非也認識客人,要不然是絕對不會留下。
這會兒母親也把飯菜做好了,端到餐桌上招呼他們吃飯,喝了幾杯酒,父親問起了堂叔的來意,“你這回上縣來是找活兒幹還是?”
“前兩有人叫我一起去晉西挖煤,剛好最近地裏活也忙完了,就把娃帶著一起去,讓他感受下做活到底有多累,到時候就知道好好學習了!”陳俞林讀高中的學費、生活費都要靠堂叔在礦山上賣命賺回來。
實際上在秦山中學,暑假跟著家長一起去礦山挖礦、去工地搬磚的學生可不止一個兩個,現在農民想要賺錢可沒那麼容易;就算不幹這麼危險的活兒,他們也會利用暑假假期去山上挖中草藥或者去集市上出售自家產的果子換錢。
剛才在教室裏,陳俞安明顯能看出,班上有幾個學生的膚色比放假前黑了不少,這可不是在操場上踢球打球曬出來的,也正因為如此,那些學生的學習要比一般城裏孩子刻苦不少,他們都知道,要是考不上大學,他們很大程度上都隻能繼續去礦山、工地賣命了。
等再過上十來年,農民打工賺錢方便了,經濟條件上好了,可由於鄉村教育質量坍塌以及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爺爺奶奶過於溺愛孩子的緣故,鄉村學校已經很難再出像他們這樣願意刻苦學習、並且能夠刻苦學習的孩子了。
陳俞安和父親不好多什麼,隻能叮囑他們倆注意安全,吃過飯,陳俞安直接回到自己房間裏,將自己高一的課本還有教輔材料找出來交給陳俞林,希望他能利用暑假早點開始預習,等正式進入高中的時候能跟上節奏吧。
“在學校有啥事兒了來找我。”陳俞安將書遞給他道,記得堂弟好像沒有考上大學,希望這回能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