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 潮起潮落 第十五章 金陵王氣(6)
李湘道:“所以,在奪取政權之後,洪秀全為了一洗自己屢試不第的黴運,才著手改革太平天國的科舉考試製度,對嗎?”
黃悅椿道:“洪秀全屢試不中,發誓有朝一日自己開科取士。定都南京後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正式舉行了科舉考試,規定了鄉試、縣試、郡試、省試和京試5級考試。其中京試又分天試、東試、北試、翼試4種,一年4次,以各王生日為期,各自開科取士,各自出榜。”
何碧香道:“這個洪秀全很有思想嘛,充分體現了太平天國的和諧關係,如果馮雲山、蕭朝貴不死,京試就應該有6試了,那生活在太平天國的讀書人簡直太幸福了,機會多多,每年至少產生4個狀元,若幹年積累下來,也許上廁所或者在大街小巷溜達,都可能見到狀元郎。”
黃悅椿道:“京試的4試資格同等,不分高低,每試均可產生狀元、榜眼、探花。此舉大大地滿足了一下天王的虛榮心,也彌補了他考試不中的遺憾。由於京試試題由各王自行命題,考試內容一律出自《新約》《舊約》《天王詔書》《天條書》《天命詔旨書》《天父上帝言題皇詔》等。熟讀四書五經、子史文集的學子對這些不屑一顧,而太平軍中的青年又缺少文化,於是天國的科舉便出現報名者少、錄取者多的狀況。”
嶽靈珊道:“我認為考試本來就不是最重要的,隻要他有心為朝廷出力,考試成績的好壞並不影響他們當官為人民服務,椿哥,你說對吧?”
黃悅椿道:“能否招考到優秀的人才,也看主考官的德才和在讀書人心中的威望。如果讀書人不服你,你也不一定能招考到有才能的人。如1853年八月京試的東試,因為大家對楊秀清同誌的所作所為不太認同,經反複宣傳,報名者僅50餘人,因人數太少不得不延期10天,10天後仍寥寥無幾,於是采取強製威逼的辦法,凡是符合基本條件者一律被押進考場,這樣拚湊了300餘人。隻要考生試卷中無譏諷太平天國的詞句,不錯寫避諱字都錄取。考試結果不問可知。”
李湘道:“這樣也可以啊?可惜我們生不逢時啊,不然,我們都有可能成為女狀元……今年成不了,明年再補考……高考擴招,讓讀書人機會太多了!”
黃悅椿道:“是呀,太平天國的高考製度本來就是對隋朝以來的科舉製度的一次改革,不過,這次改革最終看來似乎是沒有成功。後來又規定不滿300字、寫錯題目、字體兩樣者不錄。天京事變後,楊秀清、韋昌輝被殺,石達開出走,京試僅剩下洪秀全的天試。”
何碧香道:“這時候的考試該爆棚了吧?天王……不就是和皇帝差不多嘛?”
黃悅椿道:“是呀,天王……就是太平天國的皇帝。他頒布《欽定士階條例》,將每年一次改為三年一次。可惜,不久太平天國覆滅了,三年一試的科舉製度並沒有真正的實行。太平天國通過科舉製網羅了一些從事文案工作的知識分子。但因科舉過繁、過濫,形同兒戲,大大降低了高考選拔人才的作用,考試內容也為讀書人所不屑,因此沒有招考道真正的人才。”
嶽靈珊道:“按理說,天王那麼理解讀書人的辛苦,大家不用三更燈火五更雞發奮讀書了,怎麼還不能招考到真正的人才呢?那些人才都跑到哪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