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0章 篆刻(2 / 2)

尤其是外形方麵,常規印章根本沒什麼外形,多是長條形,稍微講究點的在末端雕個花鈕,再講究點就在其他幾個麵上雕一些簡單而且不影響持握的圖案,畢竟印章的尺寸較小,印石的質地又相對較軟,而且要經常使用,不太適合施加太多太複雜的刀工。

所以製作印章的外形再簡單不過了,切割機“哢嚓哢嚓”兩下就切出了大致外形,然後再細細打磨一下,再用砂紙和修光刀修整光滑,這外形就齊全了。

當然,雕刻印文的那一麵必須更加仔細,麵必須足夠平,誤差必須足夠小,不然的話刻出來的印章也不會平整,留下的印文就會顯得參差不齊,甚至會出現印文斷斷續續的情況。

隻是那樣的錯誤連小學生都不會犯,何況徐景行。

等日上三竿,鄭思瑾起床,徐景行已經把手裏的雞血石全部刻完了,當然隻是刻完了,還沒打磨。

不管是什麼雕刻作品,打磨始終是個很好費時間大的活兒,也是最沒技術含量的耐心活兒,剛開始的時候,這個活兒是安心在做,現在麼,是李翎玉在做,反正他不經常做這個活兒,隻有在製作一些比較貴重或者細致的重活兒時才會親自出手。

而這些雞血石印章就是寫練手之作,要不是雞血石這東西還能賣點錢,這些料子根本不會剩下,隻會被他當成純粹的消耗品來使用,刻好一層磨平了繼續刻,直到全部耗盡。

不過看著這近百個章子,他還是有點滿足的。

沒辦法,印章這玩意兒,材質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印文才是。

準確的說,篆法、章法、刀法這三要素才是最最重要的。

什麼是篆法?

就是指篆刻的文字本身,因為篆字也分大小篆、繆篆、鳥蟲篆、九疊篆等種類,不同篆字有不同的來曆和跟腳,是很有講究的一個東西,不是真正的文化人根本看不懂也學不來的高深內容,篆文字典和篆字轉化軟件描摹上的內容隻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很有講究。

至於章法,則是指印章的布局。

篆字種類雖多,但想要讓那些篆字在方寸之間展現出篆刻的美感,除了篆字本身的藝術魅力外,布局更加關鍵,最典型的就是仿瓦當式印章,這種布局很大眾化,基本上是個印章都能用使用瓦當式布局,然而就是這種大眾化布局,依然能極大的提升印章的設計感和藝術感。

倒是刀法這一項比較抽象,跟篆法、章法不同,篆法、章法比較直觀,漂不漂亮一眼就能看出來,可刀法這玩意兒卻很難直觀、準確的看清楚,是一種更抽象、更玄幻、更縹緲但卻又實際存在的元素。

因為篆刻也是一種線條藝術,是用刻出來的線條來展現文字美感的造型藝術,所以線條是重中之重。

仔細想想,用電動磨刀磨出來的線條,跟刻刀一點點扣出來的線條,是一回事兒麼?

雖然兩種刀具都能用來做雕刻,但具體到細節處,技法卻有著非常大的差別,當這種差距通過印章反應到紙麵上後,隻會更加難以發現。但存在就是存在,在行家眼裏,再細微的差別也難逃法眼,這也是行家在鑒定書法作品真偽時很重要的一個要素。

但不管是篆法、章法還是刀法,歸根結底還是造型藝術的幾大要素,換成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創意、布局和工藝三大要素。

這三方麵的能力,徐景行自然是不缺的,所以他上手很快。

可惜,這年頭絕大部分雕刻類藝術品走了偏路,相對而言更看重材質,材質越名貴,作品才越值錢,兩件雕刻作品擺在麵前,絕大部分玩家都是現看材質如何,在材質相當的基礎上才會去看材質所承載的內容,而不是相反。

因此他忙活一晚上搞出來的這些雞血石印章,雖然內容都很不錯,但市場價卻上不去,這還是有他名氣加成的結果,要是沒有名氣加成,就這些個大眾料雕的印章怕是根本無人問津,賣的可能都不如假雞血石印章好。

別覺得荒謬,這是真的,假的雞血石印章雖然假,但是好看,血滿血多顏色鮮豔,看著很喜慶,跟極品雞血石很相似,所以很多買家明知道是假的,但依然會買,反正價格便宜。

這種情況不隻是雞血石行業,其他寶玉石行業也有類似的情況,就跟那些跟朋友圈裏低價買奢侈品的買家一樣,對產品的質量其實是心知肚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