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種帥言兵(2 / 2)

“其實國家不必養那麼多的軍隊,軍隊要分級管理,禁軍是國家的拳頭,必需武裝到牙齒。境內的廂軍府兵,熟悉軍器操作即可,不必裝備齊全,其作用隻是禁軍的後備,順便維護一下地方治安,消滅一下匪患。而京城禁軍,應該由皇家派親信之人負責,裝備自然也要好,人數不必多,但必需是精銳中的精銳。”

而後,種師道還通過對本朝曆次戰爭和兵製的分析,從中得到的結論卻讓我大吃一驚,那就是北宋軍隊除種師道和高光遠的西北軍外,大多數除了守城就什麼也幹不了,一是表現在指揮頭腦僵化,外出作戰將領的手裏拿著遠在千裏之外的皇帝下發的作戰陣圖,一絲不苟的執行,和去送死差不多;二是表現在騎射素質低下,直接喪失了對遊牧民族的戰場機動能力;三是對新軍事技術的應用極不敏感。而我知道曆史上,宋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兵器製造業的創新和新式武器的問世提供了先決條件。其軍事工業組織嚴密,規模龐大,從中央到地方都有製作兵器的機構和工場,工場內部有精細的分工,所屬工匠又都是從全國各地挑選而來,中國兵器發展至宋代,火藥火器已經可以應用於軍事領域,不過整個帝國從上到下都沒有意識到火器會給戰爭帶來什麼樣的革命。

種師道道建議,目下要強兵,一是增加單兵包括身體、精神、紀律等各項素質;二是提高成建製部隊的迂回機動能力和戰場衝擊力;三是提高野戰後勤保障能力;四是改變將領使用陣圖的習慣。其整體上的指導思想是為野戰服務,大力改變和提高隊伍的戰術思維。

種師道的這一番慷慨陳詞,讓我從中看到了北宋的希望,這時,河北東路安撫使趙成的八百裏加急軍情剛好來報。

“種卿家以為這軍情如何?”

種師道笑道:“皇上,明日對這軍情朝中定有一議,臣以為朝中諸臣不過會以州中廂兵應戰,而廂兵作戰能力根本不堪一擊,而朝中諸臣恐怕連以何人為將都搞不清,文官中,會有誰清楚知道州兵中各將領的底細呢?何況現在朝中眾臣?唉。”

“哦,種卿對這次朝中六部尚書之議有何策對?”我正愁無人能和自己商量,這家夥卻自動送上門來了。

種師道說道:“六部尚書之議久拖不決,朝堂上的百官爭論不休,長此以往就會使爭論升級,由討論上升為對彼此不同建議者的人身攻擊,最後發展成朝堂之上的政治氣氛急速惡化,由道義之爭蛻變成私利、意氣與權力之爭,由確曾有過的君子之爭,墮落為真正的小人之爭。大宋的元氣便在這長爭論中不斷消耗,統治集團高層的爭論就會慢慢的滲透到我大宋的各個方麵,給我們大宋的敵國帶來入侵的機會。這樣的後果可能是我種師道信口胡說,但誰也沒有辦法否認這場朝堂上的爭論最終會朝這個方向發展!”

種師道說這番話的時候,我卻不由想到了曆史上王安石、司馬光和蘇軾這三個人之間故事,正是由於熙寧變法中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間永無休止的爭論使北宋的政治生態環境迅速惡化。等到這三個信念堅定高遠、人格高尚純粹、學術博大精深的偉大人物去世後,北宋的官場就徹底變成了菜市場,帝國正兒八經進入了一個政治倫理急劇淪喪,政治空氣迅速惡化,是非善惡觀念完全喪失的時代。整個帝國官場完全趨向厚顏無恥與卑賤猥瑣,到處充斥著道貌岸然的衣冠禽獸,他們興高采烈地奔走於堂皇神聖的廟堂之上,探囊取物般地攫取著國家的權力與財富,直到將北宋帝國導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今天與種師道見麵發生這樣的事情是我事先完全沒有想到的,但事情已經發生,再說別的也無益,種師道對我後麵所說的話多少想讓我在麵臨兩派爭議的時候,能夠果斷處理,不要再次重蹈曆史覆轍。

我明白他的苦心,略一思索道:“好,種卿家,三日在朝堂上你給朕一個平叛之策,朕要借你這股東風,整治六部。另外告訴你,我已讓種浩到你西北軍取你種家三千親兵星夜飛馳來京,到時我自有用處,你可要給我保密,不然,嘿嘿。”

種師道不由打了一個寒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