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個嘛都不說了,在此隻祝願我的,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永如今日!!!
(有時候我們罵一個人,是因為我們愛他。)借用送雨風大哥的一句話,祖國萬歲!!!!
對武裝力量進行檢閱的儀式。通常在國家重大節日、迎送國賓和軍隊出征、凱旋、校閱、授旗、授獎、大型軍事演習時舉行,以示慶祝、致敬,展現部隊建設成就,並可壯觀瞻,振軍威,鼓士氣。閱兵包括閱兵式和分列式。有時隻進行一項。閱兵式是閱兵者從受閱部隊隊列前通過,進行檢閱的儀式。分列式是受閱部隊列隊從檢閱台前通過,接受閱兵者檢閱的儀式。早在公元前,中國周朝和古埃及、波斯、羅馬等國已有閱兵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多次舉行盛大的閱兵,接受黨、國家和軍隊領導人的檢閱。
法國
法國最國際:邀請國外士兵打頭陣
法國國慶日閱兵是全世界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常規性閱兵活動,從 1880年開始,幾乎每年的7月 14日都要舉行一次。按常人理解,閱兵都是讓本國三軍戰士接受領導人檢閱,最多邀請外國使節和貴賓在現場觀摩。但法國近年來卻專門邀請國外軍隊參加國慶閱兵。
俄羅斯
俄羅斯最壯觀:規模和質量高出一籌
俄羅斯每年5月 9 日都要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式。和西方國家相比,紅場閱兵無論在規模還是在質量上都要高出一籌。
數目龐大的三軍士兵按照精心設計的嚴整方陣,邁著整齊威武的正步從廣場走過。參加閱兵的還有數目龐大的坦克、裝甲車、飛機和大量最尖端的導彈。當密密麻麻的士兵喊出震耳欲聾的口號,當鐵甲洪流從廣場緩緩駛過,當最先進的戰機以遮天蔽日之勢從上空呼嘯而過時,那種磅礴的威嚴陣勢簡直讓人透不過氣來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每年官方都會邀請參加過衛國戰爭的老兵加入閱兵或者觀摩隊伍。這些當年在戰場浴血殺敵的英雄如今已經到了垂暮之年,白發蒼蒼,滿臉皺紋,再也無法像年輕時踢出標準的正步,但依然能做出最標準的軍禮。不少莫斯科市民眼含熱淚,向這些老兵致敬。可以說,每年的紅場閱兵都是俄羅斯人接受愛國主義洗禮的重要途徑。
美國
美國最輕鬆:排斥大規模閱兵
美國從上世紀70年代起很少在國慶日舉行大規模閱兵,這既因為美軍派遣大量部隊駐紮海外,無暇組織大規模閱兵,也跟民族特性有關。全美各地在7月 4 日獨立日這天會舉行帶有地方特色的小規模遊行活動,普通百姓帶著一家老小,提著野餐籃,揮舞著國旗等待遊行隊伍路過。而參加的士兵也用不著踢正步,氣氛輕鬆
日本
日本最分散:海陸空“各自為戰”
也許是因為二戰侵略國的不光彩身份,為了避免給外界留下渲染武力的印象,日本沒有舉辦過海陸空三軍同時參加的大型閱兵,各支自衛隊每三年單獨閱兵
印度
印度最多元:既有特技又有武器
印度每年1月 26日在新德裏國王大道舉行國慶閱兵式,老百姓可以買票觀賞閱兵式。印度國慶閱兵更像一場戶外演出和武器展覽。閱兵式上會進行高難度的摩托車特技表演,還有穿著民族特色服裝的士兵騎著塗滿豔麗油彩的駱駝列隊緩緩駛過。閱兵還以展現高尖端武器聞名,“大地”、“烈火”係列導彈,“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已連續3年成為閱兵式上的常客,而且每年都會有更新的型號出現,體現了迅速膨脹的軍力。
德國
德國最低調:反思戰爭不閱兵
1990年10月 3日,東德和西德統一,這一天也成為德國國慶日。國慶當天罕見大型閱兵儀式,因為正是希特勒當年悍然發動二戰導致德國分裂了近半個世紀,性格內斂、充滿思辨精神的德國人不願通過閱兵來凸現軍隊的力量,渲染武力會讓他們覺得尷尬。這天舉行的遊行基本上以反戰和懺悔為主題,大多數是非官方性質。
英國
英國最傳統:延續古老習俗
也許是對“日不落帝國”的懷念,英國閱兵的環節安排基本上還延續著維多利亞時代的華麗傳統。走在最前麵的往往是敲打著激昂鼓點的軍樂隊,隨後是身穿赤紅色雙排製服、戴著高高熊皮黑帽、肩扛長槍的皇家衛隊,接著是騎著高頭大馬、身穿鋥亮胸鎧的騎兵。
跟他國閱兵喜歡展示最先進武器相反,最讓英國人牽腸掛肚的竟然是二戰時期的那些英雄戰機。鷂式、颶風、噴火這些在抵抗納粹時立下赫赫戰功的“老爺機”都裝飾一新,重新飛翔在倫敦蔚藍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