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對於秦頌的這個提議,心動不已。他心裏清楚,秦頌既然能正式向他提議,那就至少有七、八分的把握,就算某支部隊不樂意,但在多數部隊同意的情況下,也絕對不敢跳出來反對。
趙構起身,走到禦案之後,然後招手請秦頌過去。
“秦卿,你幫朕參謀一下,該如何給這些部隊取名才會顯得既威武霸氣,又不是那麼淺顯直白。”
秦頌佯裝沉思,想了一會,建議說:“唐末的時候,宦官田令孜在蜀中招募新軍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分隸兩神策,為十軍以統之。其中包括天武都、天威都、捧日都、登封都,勇勝都、扈蹕部、耀德都,宣威都、清遠都等等眾多威武的番號。”
“捧日軍,最早是一支梁晉夾河對峙時,投降過來的梁軍部隊。朝城之戰,原屬河東亡命汴梁的梁軍客將右先鋒指揮使康延孝,率百騎來歸,將梁軍底細和盤托出。莊宗當即解下身上的寶帶,賜給康延孝,並以其所部為基礎,組建了捧日軍。”
“小底、東西班、龍棲、鐵騎軍等部隊,都是後漢開國伊始,迅速組建的侍衛親軍部隊。此外,還大量繼承並保留了內殿直、散員、散指揮、控鶴、廳直等後晉禁軍部隊及其軍號。這些後漢禁軍部隊及其軍號,也基本上,在後周開國之初,保留下來。”
“大宋建國後,沿用了後周的一些軍號。其中最核心,資格最老的,則是沿用後周番號的殿前司鐵騎馬軍和控鶴步軍,侍衛司龍捷馬軍和虎捷步軍。太宗時改鐵騎為日騎,控鶴為天武,龍捷為龍衛,虎捷為神衛。後來日騎又改為捧日。捧日,天武,龍衛和神衛是禁軍的精銳部隊,是禁兵中的上兵,通稱上四軍。”
“捧日、天武、龍衛和神衛上四軍,又分左、右廂。端拱元年,還特置馬步軍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殿前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等武官職位,分別由孔守正和範廷召擔任。”
“按照五百人設一指揮,五指揮為一軍,十軍為一廂的正規編製,每廂應有二萬五千人。捧曰、天武、龍衛和神衛上四軍既然各設左、右廂,則四軍應各有五萬人,共計二十萬人。然而,上四軍的實際兵力,卻大大少於此數!”
“如天武軍與神衛軍每指揮兵力和前兩軍相同,則捧日軍和天武軍每廂才四千五百人,四廂共一萬八千人,龍衛軍和神衛軍每廂才三千七百五十人,四廂共一萬五千人。”
“太宗時特設的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和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兩職,因兵權過大,逐漸成為虛銜。仁宗時,武將高化任涇原路副都部署、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龔州防禦使,後兩個官名都是虛銜,當時捧日和天武兩軍駐守開封,不去陝西戍邊。”
“太祖時,龍捷軍左廂至少有六軍,至真宗時,已縮編為三軍。捧日軍在太宗時“分左,右廂,各四軍”,而到真宗時也縮編為三軍。”
“大宋經過靖康之難這場浩劫,各路軍隊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好在陛下忍辱負重,臥薪嚐膽這些年,如今各路軍隊經過了戰火的磨礪和洗禮,人數不斷增加,眼看就能恢複宋初之盛。既如此,何不吸取原來上四軍設置的優點長處,然後設立新的軍製?”
秦頌說到這裏時,終於“暴露”了真正的意圖。
他哪裏是在鼓動趙構為各路部隊賜名號,他是在鼓動趙構改革軍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