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紹興六年
紹興五年,正月初六。
當民間百姓還在走親訪友過大年的時候,一場關乎大宋國運的朝會準時開始。
每逢歲首舉行“大朝會”,是始於西周的一種禮儀規格最高的朝儀,秦漢直至明清,曆代承襲不衰。
“大朝會”即百官朝見天子。
《周禮·春官·大宗伯》載:“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這便是對“大朝會”的解釋。
諸侯、百官朝見天子的時辰是早晨,故稱之曰“朝”。
天子接見諸侯、百官的政治目的是“圖天下之事”,同時詢問地方的治理情況,謂之“圖考績”,類似今天對各級官員的“績效考核”或曰“目標管理”。
在周代,天子詢問諸侯國內的治理情況,諸侯需作詳盡彙報,故諸侯朝見天子亦稱“述職”,相當於後世領導幹部一年一度的“述職報告”。
大宋自立國以來,每年元旦朝會時,百官朝服依品階班立,各路舉人解元亦隨同冠服位列,由“朝集使”更名的諸州“進奏官”則各執方物入獻。
此元旦,非後世采取西曆公元紀年法確定的年初第一天,而是采取農曆的第一天。
到了趙構登基之後,因為最初幾年被金兵追的惶惶不可終日,連固定的京師或者說都城都沒有,所以,一次正式的大朝會都未曾舉辦過,而是以朝會這個模棱兩可的稱謂取而代之。
朝廷將行在固定於杭州,並將杭州更名為臨安之後,逐漸安穩。
尤其是最近兩年,從西往東,依靠各路將士和軍民的奮勇抵抗,大宋獲得了對金國和偽齊的連續幾場攸關存亡的勝利,因此朝會的規模得到了一定恢複,而時間也固定在了正月初六。
按慣例,大朝會應該是在正月初一。但慣例也是人定的,自然就可以更改。
試想,百官在除夕夜裏陪著趙構在皇宮裏麵一起“嗨”到了正月初一的淩晨,一個個困成了馬,到時候站在崇政殿裏麵,哈欠連天,誰還有心思或者體力來議論國家大事?
所以,在征得百官的同意之後,趙構便將新年第一次朝會的時間挪到正月初六,既能讓百官過一個安穩的年,還給了大家私底下交換意見,達成某些共識或者承諾的時間。
秦頌站班的位置並不如何靠前和顯眼,因為他的官職跟政事堂、樞密院的大佬們,以及六部九卿等官員相比,還是低了太多。
不過,因為他的年齡和身高,再加上他作為皇帝寵臣的身份,就算默不作聲的站在許多官員之中,還是會引來不同方向的視線一直默默關注。
新年朝會的第一項,由政事堂的宰輔趙鼎出班,簡要的將紹興四年大宋的政治、軍事、經濟、民生等整體形勢進行回顧總結,並對各地表現突出的官員提出表彰建議。
張浚、李綱、張守、陳規、李光、趙開、劉子羽等文官的名字和吳玠、嶽飛、韓世忠、吳磷等武將的名字都在建議表彰的名單內出現,有的名字甚至反複出現數次。
趙鼎的這個發言草稿,在除夕之前便發給樞密院、各部及大理寺等重要部門征求過修改意見,所以此時在照章宣讀的時候,朝堂上的百官和高坐在龍椅上麵的趙構基本上都清楚大致內容。
之所以在如此嚴肅正式的場合進行宣讀,便是為了統一論調,然後交給專門負責記錄的史官,最終將之變成正統的曆史內容。
經過趙鼎的“暖場”之後,新年朝會進入第二項議程,也就是各部官員出班彙報年度工作方向或者說目標。
首先是禮部侍郎常同出班,重點提及了紹興五年的科舉大考,還有建議朝廷擴大鄉學數量,鼓勵世家大族出資建學等內容。
基本上都是老調重彈,沒有多少新意。
不過,禮部提出收集全國各地書籍孤本,抽調飽學之士進行集中編撰和刊印的建議,倒是引起了不少官員的興趣和支持。
兵部侍郎兼史館修撰王居正進言:“四庫書籍多闕,乞下諸州縣,將已刊到書板,不拘經、史、子、集、小說、異書,各印三帙赴本省;係民間者,官給紙墨工價償之。”
趙構不是糊塗皇帝,更不是文盲皇帝,自然清楚修書的價值和意義,他讓戶部從發行黃金債所得的一千萬貫之中撥出三十萬貫,作為挽救各地孤本書冊散失的啟動資金。
三十萬貫雖然聽著不多,但這隻是第一步,隻要後麵能夠見到成績,朝廷自然舍得繼續往裏麵投錢。
禮部取得開門紅,第一個從黃金債券的所得中分走了一杯羹,這讓後麵的各部躍躍欲試,各自想著如何爭取更多的款項。
一千萬貫被用掉三十萬貫,不過一個小角而已,後麵還有九百七十萬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