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接受使命(1)(1 / 2)

2009年2月6日,這天是農曆己醜年立春第三天。頭年入冬以來,天氣少雨,南北大旱。北京本來就幹冷幹冷,這天更是冷風剌骨,馬路無水而冰,行人車輛履冰而行,都格外謹慎。

陶硯瓦開車從和平門向南來到琉璃廠,把車停在馬路邊。

他今天心情不錯,一路唱著京劇。他不管外麵冰寒,車內方向盤也涼涼的,他不時搓搓手,也不開熱風,隻顧自已開心舒暢。

剛才他先唱了奚嘯伯的《哭靈牌》,這是他自認為最華美的男腔段子。又唱了言菊朋的《讓徐州》,這是他高興時愛唱的。一路上興致來了,他竟把裘派的《鍘美案》也溜了一遍。唱得過癮,連等紅燈他都沒覺得不耐煩。唱到佳絕處,他自己叫“好”,竟雙手離把狠拍了三掌。前些年他聽衛生部一位副部長來機關講課說,在車上唱京劇有利健康,還講吃雞蛋不吃蛋黃是謬說。這兩句話他最認可。

琉璃廠文化街起源起於清代,當時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因此在這裏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較多,形成了較濃的文化氛圍。衡水離京城較近,當年在此立足者甚多,店鋪興隆,他們就從鄉鄰中找幫手,找學徒。特別是書畫、古玩生意,也一直在此綿延。書畫生意必然拉動的是裝裱生意,當年操此業者多為陶硯瓦的同鄉:河北深州人。

陶硯瓦一直對這裏頗感興趣,閑時偶來一逛,多少總有收獲。再留意其興衰史料,也大致有了基本了解。

琉璃廠原名“海王村”,因元代曾有琉璃窯而得名琉璃廠。據考證,清乾隆年間,琉璃廠的惠古閣、博古閣等知名店鋪均由深州、冀州人開設。從嘉慶年間始,衡水人到琉璃廠學徒的日益增多。至鹹豐末年,衡水人在琉璃廠開的店鋪已接近300家,占總經營店數的90%以上,古舊書、文物、書畫、碑帖、印章、文房四寶等文化用品生意日見興隆,整條街上彌散著衡水鄉音。至清朝中晚期,琉璃廠甚至有“衡水街”之稱。

衡水縣在明代屬深州,清代歸冀州管轄。為何有“衡水街”之稱,並無“深州街”、“冀州街”呢?這是因為衡水縣蕭家在琉璃廠開設的古玩鋪論古齋和信遠齋,極負盛名,衡水周邊各縣在琉璃廠經營的,都被稱作“衡水幫”。“衡水幫”聚居之處,便自然有了“衡水街”的稱呼。

據說最早有衡水縣蕭氏先祖在琉璃廠街開書鋪,其後世有開小鋪賣茶水、蜜果、酸梅湯、糖葫蘆者,創立字號“信遠齋”密果店。有文字記載信遠齋始建於清朝乾隆五年(1740),原址在東琉璃廠217號。據說乾隆帝詔令纂修《四庫全書》,十年始成,琉璃廠街是文人雅士、達官貴人常來之地,信遠齋更是必到之所。蕭氏後人蕭秉彝科舉未中,便經營古董字畫,在信遠齋對麵創辦“論古齋藏畫處”,成為近代中國古董商界資格最老、經營規模最大、聲譽最隆的古玩鋪,也是被稱為“衡水幫”的第一家古玩鋪。其後32年“榮寶齋”才開張。

蕭秉彝一生收徒五人,除長子蕭維邦外,還有大徒弟張德盛,字茂齋;二徒弟於德純,字令臣;四徒弟王國慶,字壽臣;五徒弟呼克祥,字益清,皆深州人。

有史料可證:上溯道鹹年間,下至1946年在琉璃廠開設的書業店鋪共305處,而由深州、冀州、衡水、棗強、阜城、景縣人士開辦的164處;以經營古玩字畫為主的店鋪共146處,衡水籍人士開辦60處;以書畫裝裱業為主的店鋪共19處,衡水籍人士開設的11處。河北離京城近便,深州、冀州、衡水、棗強人不少是學徒出身,涉足此類生意後,陸續成長起來,成為琉璃廠的主力。現在琉璃廠的槐陰山房、雅文齋、博古齋、文盛堂、一得閣等20家老字號仍由衡水人經營著。

新中國成立以後,百年老店榮寶齋雲集了整個琉璃廠地區各裝裱店鋪的高手,揭裱古舊書畫、碑帖、手卷、冊頁、刺繡、屏風、中堂等各種人才,組成了書畫裝裱界的最強陣容。第一代傳人張貴桐,衡水人,13歲時來琉璃廠學徒,1959年參與裝裱人民大會堂《江山如此多嬌》巨幅國畫;王家瑞,深州人,13歲時來到琉璃廠學習裝裱,學成後在“尚古齋”從業,修複古舊書畫技藝精湛,挽救過無數瀕臨滅絕的書畫珍品,1978年至1981年間,主持參加了搶救修複山西應縣塔內發現的遼代經卷工作。

如今文化產業大興,市場越來越紅火,這裏的生意人已是南腔北調。陶硯瓦無意觀看繁華,他隨手拿上一個大信封,把車鎖了,轉身朝東側小胡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