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和平發展:首次訪美的最高中國領導人(1 / 3)

一、廣交天下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改革開放的中國需要全世界的幫助,中國人需要世界各地的朋友。

鄧小平,當他作為一個政治家代表一個國家從事涉外活動結交外國朋友時,表現出的就不僅僅是私人的感情了,而是一個國家的素質、態度、實力。

應該說,中國之所以能夠在“文革”後的短短幾年內迅速打開外交工作的新局麵,與鄧小平的“廣交天下友”的態度是分不開的,此中許多故事成為流傳於民間的佳話。

二、故事之一:參加總統顧問的晚宴

1978年5月,美國總統顧問布熱津斯基奉卡特總統之命來北京商談中美關係正常化問題。訪問進行得十分順利。臨行前,鄧小平為布熱津斯基餞行,宴席頗為豐盛,布熱津斯基在享受完中國菜的美味之後,邀請鄧小平有機會到美國嚐嚐美國家庭的飯菜。

1979年1月28日,鄧小平與夫人卓琳動身前往美國訪問在這次出訪中,鄧小平機智幽默的人格魅力給中外賓客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現在,依舊有很多版本的“揭秘”與“還原”,對這次充滿希望和收獲的訪問活動進行著解讀機會終於來了,1979年1月28日,正是中國的農曆正月初一。鄧小平與夫人卓琳動身前往美國訪問。這次出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也是對1972年尼克鬆總統訪華的回訪。北京時間29日淩晨4點半,鄧小平乘坐的波音707抵達華

盛頓安德魯斯空軍基地。簡單但熱烈的歡迎儀式之後,鄧小平一行下榻於白宮對麵的布萊爾大廈。

席宴當中,觥籌交錯,客人、主人的興致都很高。尤其別出心裁的是,布熱津斯基讓他的三個孩子--伊恩、馬克和米卡充當宴會的服務員。布熱津斯基知道,鄧小平最喜歡孩子。

飲酒達到高潮,布熱津斯基將話題引到中國人和法國人上,他說,中國人和法國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認為自己的文明優於其他國家。

鄧小平頭腦敏銳,他呷一口酒,不緊不慢卻又頗為自信地接過話茬說:“我們可以這樣說,在東亞,中國的飯菜最好;在歐洲,法國的飯菜最好。”鄧小平熟知這兩個國家。中國,是他的祖國;而法國,則是他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1]張世明、鄭曉國、相三栓著:鄧小平珍聞錄》,知識出版社1993年1月,第149~152頁。

宴席之中,布熱津斯基對鄧小平說:“卡特總統由於決定和中國關係正常化,他在國內已碰到一些政治上的困難,你在政治上也碰到不少困難吧?”

又是一個令人極為不好回答的問題,因為它直接牽涉到中國政治領導層和廣大老百姓的政治態度。

然而,偉大的智慧和政治家的才略往往就表現在處理這些問題上。

鄧小平穩穩地坐著,哈哈一笑之後說:“是的,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在台灣省,有一些人就表示反對。”

這樣的回答,布熱津斯基大概是沒有料到的,如果他起初能料到鄧小平用回答自己問題的方式重申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的話,他或許就不再問這個不太明智的問題了。

1978年春天,國務卿萬斯曾抱怨布熱津斯基的一些公開談話妨礙了他的正常工作,卡特總統也對他產生了不滿情緒,讓他躲在幕後,使布熱津斯基一度產生了受冷落的感覺。這次鄧小平的光臨,分明是充分肯定布熱津斯基在促進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中的貢獻和巨大作用,給布熱津斯基帶來了巨大的榮耀,使他的政治生涯有了新的轉機。

布熱津斯基對鄧小平這位巨人光臨其“寒舍”是異常激動的。事過幾天之後,他還當眾說:“在你想到這件事的時候,你就會感到驚奇。

一個10億人的領導人到達美國僅兩個小時就到我家裏赴晚宴。我是說,這的確相當令人驚奇。”

三、故事之二:為哈默開綠燈

1979年2月2日,鄧小平夫婦飛抵埃可頓空軍基地,開始訪問休斯敦。後又來到休斯敦西北部的西蒙頓,領略美國的西部風情。好客的主人在這裏為鄧小平夫婦安排了一場盛大的烤肉宴會和馬術表演。

出席這個宴會的有當地的政府官員及石油巨頭們,但是真正受鄧小平青睞的,卻是一個來自加利福尼亞的不速之客--亞蒙·哈默。

哈默時任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他是原蘇聯的好朋友。

哈默與原蘇聯關係的建立由來已久。1921年,哈默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當時他聽說原蘇聯烏拉爾地區正在鬧傳染病,斑

疹、傷寒流行,就決心去那裏幫助撲滅流行病。他買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軍隊剩餘物資中的野戰醫院設備,運到原蘇聯。可在行醫過程中,他很快發現,原蘇聯缺的不是醫藥,而是糧食。他會見了當地的蘇維埃政權的領導人,提出他要用船運來各種物資,隻要原蘇聯能讓他運走能在美國銷售的貨物。當地官員同意了,他果真從美國運來了大量的糧食。

哈默的這一舉動,影響到了當時原蘇聯最高領導人列寧,列寧對這個隻有20多歲的年青人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和讚揚。列寧建議哈默接受一兩項原蘇聯的特許權,哈默由此萌發了經商的念頭。他選擇了鉛筆製造和石棉開采兩項貿易,同時成為美國38家大公司在原蘇聯的代表。

哈默和原蘇聯的曆屆領導人如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都保持了一種比較友好的關係。

宴會上,當翻譯向鄧小平介紹哈默時,鄧小平打斷了翻譯的話,熱情地說:“中國許多人都知道哈默先生,你是列寧的朋友。蘇聯困難的時候,你幫助過他們。我們歡迎你到中國來訪問。”

哈默早就想到中國去,鄧小平的邀請使他十分高興,但他同時也向鄧小平吐露了自己的苦衷:“我很願意到中國去,可是我年紀太大了,坐一般民航飛機我受不了,可是中國又不允許私人飛機降落。”鄧小平聽後大笑起來,痛快地答應哈默說:“這很簡單,你來之前先拍個電報,我們會做出安排的,希望你能多帶專家來。”

1979年5月,哈默乘坐自己的波音727專機降落在北京機場,受到鄧小平的熱情接待,他痛快地同中方簽署了關於石油勘探、煤炭開采、雜交稻種和化學肥料等方麵的初步協議。此後,哈默每次來中國,都要與鄧小平會麵。其間,鄧小平多次對哈默在中國的活動給予方便和照顧。

哈默有個朋友叫馬爾科姆,是著名的《福布斯》雜誌的出版人。他熱心鼓吹這樣一個原則:人們應該得到生活中的樂趣,不管選擇什麼樣的方式都可以。他選擇了自己最心愛的兩件運輸工具--摩托車和熱氣球,以此來周遊世界。

1980年,在哈默的幫助下,馬爾科姆得到原蘇聯方麵的同意,騎摩托車作了一次穿越原蘇聯的旅行。1982年,馬爾科姆又萌發一個新的願望--帶領一個配備熱氣球的摩托車隊橫越中國。為此,他曾求救於尼克鬆和基辛格,但中國方麵一直沒有回音。最後馬爾科姆把他的願望告訴哈默。哈默沒法勸說他不幹,隻好來找鄧小平一趟。看在哈默的麵子上,鄧小平再次開了綠燈,指示有關方麵給予了馬爾科姆的摩托車隊橫越中國的特許權。

不過,更讓哈默感動的是,1984年鄧小平讓哈默把中國的大熊貓帶到了洛杉磯奧運會。

1982年3月,哈默在會見鄧小平時第一次提出了空運大熊貓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