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鄧小平說:“大熊貓伴隨著共產黨中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的體育隊伍,出現在洛杉磯,會使洛杉磯人民感到高興,並且對美中兩國友誼大有裨益。”實際上,在哈默之前,已經有各種各樣的美國委員會和代表團來中國講條件、談交易,要求中國同意把大熊貓運到奧運會上去,但得到的回答總是“不行”。中國有關方麵強調說,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目前數量已寥寥無幾,因此法律禁止大熊貓向國外輸出。但是當哈默向鄧小平提出此事時,鄧小平立即看到了這個主意的價值,答應將指示讓大熊貓出國。
這樣,在鄧小平的親自過問下,大熊貓和它的飼養員由中國民航一架波音747客機從北京送到加利福尼亞。奧運會開幕之前,哈默牽頭為大熊貓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招待會。
四、故事之三:三次會議成朋友
鄧小平在華盛頓期間,與卡特總共進行了三次會議,彼此接觸的時間並不長。但鄧小平卻在卡特心裏留下了極好的印象,以至卡特在日記中稱“接待鄧小平來訪是其總統任期內最愉快的事情之一”。
卡特這樣描寫在第一次會議時他對鄧小平的印象:
鄧身材矮小,坐在內閣會議室的一把大椅子上,幾乎看不到他這個人了。他在出神地聽我講話,他接二連三地吸著煙卷,一對明亮的眼眸常常東轉西看。翻譯員把我的話譯給他聽時,他時而發出笑聲,時而對其他中國人頻頻點頭。
其實這次會議剛開始時,鄧小平與卡特曾有幾句幽默的寒喧:
卡特:“1949年4月,我作為一名軍官曾在青島待過。”
鄧小平:“我們的部隊當時已經包圍了那座城市。”
卡特:“那我們早就見過麵嘍。”
鄧小平:“應該說是這樣。”
1月29日晚上,卡特和夫人在華盛頓舉行盛大宴會,歡迎鄧小平和夫人。
宴會上擺放了中國竹筷,菜單和座位板也是由精通中國書法的美籍華人用中英文書寫的。這些細致的安排,顯示了主人的獨具匠心。更引人注目的是,宴會上有剛從卡特的故鄉--佐治亞州運來的1500株紅色和粉紅色的山茶花,這種別致的裝飾使宴會充滿了春天的氣息。
被邀請參加宴會的還有美國眾議院院長托馬斯·奧尼爾、參議院民卡特和夫人舉行盛大宴會,歡迎鄧小平和夫人訪美主黨領袖羅伯特·伯德、女演員雪莉·麥克萊恩、哈佛大學中國問題專家費正清。
[1]張世明、鄭曉國、相三栓著:鄧小平珍聞錄》,知識出版社1993年1月,第153~158頁。
美國前總統尼克鬆也被邀請參加宴會。宴會上,鄧小平始終談笑風生。他對雪莉·麥克菜恩談起自己的政治生涯時說,如果對東山再起的政治家設奧林匹克獎的話,他很有資格獲得獎牌。
他與費正清的談話也極幽默:
鄧小平:“貴庚?”
費正清:“72歲。”
鄧小平:“我都74歲了。”
費正清:“但你還滿頭烏發,而我早已禿頭了。”
鄧小平:“這證明你腦筋用得太多。”
費正清長期致力於中國問題的研究,積極呼籲中美關係正常化。他對應邀出席宴會並有機會與鄧小平談話感慨萬端,他說,這一宴會終於結束了他作為一個中國問題專家50餘年來的奔走呼號。
這次宴會,卡特記述說:“在宴會上,這個很受歡迎的夥伴談話始終輕鬆自如,自始至終都滔滔不絕地介紹他在國內的生活情況,並談論他認為國內情況如何好轉。我們很風趣地談到了我孩提時代就很感興趣的基督教傳教士的傳教計劃,他不無勉強地承認也有一些好的傳教士到過中國,但他又堅持說許多傳教士到中國隻是要改變東方的生活方式,使之西方化。我對他提起了傳教士在中國創辦的新式醫院和學校,他說許多醫院和學校現在還在。他極力反對恢複外國傳教士的傳教計劃,並說中國的基督徒也同意他的看法。但我當時提出他應該允許《聖經》自由傳播以及讓人民有信仰自由時,他是很專心地傾聽的。”
鄧小平與卡特的最後一次會議是在極其輕鬆緩和的氣氛下進行的。
但這次會議卻談論了許多實質性的問題。即便是這些問題,鄧小平仍舊表現得極為從容、靈活。
談到最惠國待遇問題,卡特說:“如果最惠國待遇隻給中國而不給蘇聯,將造成不平衡。”
鄧小平這樣反駁:“中國不能同蘇聯相提並論,我們兩國的事情不宜牽涉第三國。”
提到交換留學生問題,卡特不讚成鄧小平關於美國學生完全由他們自己在一起生活,而不同中國學生或中國家庭生活在一起的決定。鄧小平解釋說,中國人的居住條件太差,達不到美國人的起碼生活條件。卡特認為鄧的解釋不夠充分。卡特提出另一問題:“隻要你同意派多少學生到中國,至於誰能夠去,我們不要你們審查。”鄧小平笑道:“對付幾個學生,我們還是有辦法的。”
鄧小平豁達的外交風度,開朗坦率的性格,卡特十分喜歡。在一次閑談中,鄧小平笑問卡特:“美國國會有沒有通過一條禁止抽煙的法律?”
“沒有。”卡特回答說:隻要我任總統,他們就不會通過這樣的法律。
你知道我那個州種植大量的煙草。”
鄧小平聽後十分開心,隨即掏出一支“熊貓”牌香煙抽了起來。
卡特這樣讚揚鄧小平:“想什麼就說什麼,而且說了就算數,不用擔心彼此間產生誤會。”
五、和平與發展是主流
過去我們曾有相當長一個時期,把“備戰”作為國家的頭等大事,全民皆兵,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發生。繃得過緊的戰爭神經,使人們忽視了發展經濟的良好機遇。鄧小平分析當前的國際形勢,提出:戰爭的危險仍舊存在,但和平與發展是世界主流。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這樣具體地分析國際形勢:占有95%以上核武器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軍備競賽和地區爭奪,已從地麵、海上、空中擴展到外層空間,這種大規模的升級的趨勢如果不加以遏製,將使軍備間競賽發生質的變化,從而增加戰爭危險。在提醒人們戰爭的危險還存在的同時,鄧小平指出近幾年和平的力量有了可喜的發展,人心所向的是和平而非戰爭。從西方國家來說,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使西方國家基本上保持了長期的穩定與繁榮,追求法西斯化和軍國主義化的可能性日益減少,不會像過去那樣完全通過戰爭手段來實現自己的目的,西方國家要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也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從社會主義國家來說,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乃是社會主義製度所決定的;從第三世界國家來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是維護和平的主要力量,第三世界最希望和平,它們獨立發展每增加一分,製約戰爭的力量就增加一分。
鄧小平在1986年曾指出:“過去我們說,世界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現在我們改變了這一觀點,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趨勢,和平是可以爭取的,當然贏得和平需要做一係列的工作。”
1985年3月4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商工會議所訪華團時,係統地用新的眼光概述了全球性的戰略問題,即“東西南北”問題。
[1]張世明、鄭曉國、相三栓著:鄧小平珍聞錄》,知識出版社1993年1月,第163~1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