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建設者們都為鄧小平的南方談話精神所鼓舞,他們在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的指導下,大刀闊斧地加快了步伐。在股市方麵,他們將本著健全市場體係的原則,建造一個功能齊全、作用獨特的區域性金融中心;在稅製改革方麵,統一了各類企業所得稅的要素設計,使特區企業公平競爭;在吸引人才方麵,規定長期在深圳從事技術開放的科技人員可攜其家屬落戶深圳,高新技術企業派駐國外人員享受特殊優惠,出國手續簡化;在工資改革方麵,在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把工資增長置於市場調節的軌道,企業效益和工資掛鉤的新型辦法正在逐步出台,公務員製度以及相應的工資製度進入實質性階段……鄧小平的深圳之行不過5天,卻給深圳人帶來寶貴的精神財富;鄧小平在偌大的中國不過僅僅走了趟南方,卻給全國人民帶來了解放思想的春風。開放的中國,盼望的就是這樣的聲音!
四、給小平同誌寫封信
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春潮在中國大地上回蕩,同時也在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係吳文華同學的心裏掀起了陣陣波瀾。
吳文華的父親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的老職工,“文化大革命”
期間不明不白地被打成“反革命”,蒙受了許多不公正的待遇。是小平同誌出來主持工作後,他一家的問題才得到徹底的解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他家和千千萬萬個家庭一樣,嚐到了改革開放的甜頭。吳文華從周圍同學們的言談中也深深感到改革開放在中國引起的巨大的變化,崇敬鄧小平的才能。他覺得應該讓小平同誌知道青年學生的這份心1
吳文華把這個想法最先告訴了自己的老師和同學們,大家都說是個好主意。法語係的陸見平同學當即表示要在這封信上寫上幾句話並簽上名。吳文華覺得這樣還不太妥當,想到外校去調查一下大學生的普遍想法。
第二天,吳文華在中國人民大學碰到了一位熟悉的女同學劉雅露。
在小劉的宿舍裏,吳文華把自己的想法一說,立即得到了眾人的支持,吳文華的信心更堅定了。
1992年6月20日,吳文華又來到北京大學技術物理係90級一個男生宿舍。常國鋒、吳小棟兩位來自農村的同學深有感觸地說:我們特別感謝小平同誌,是好政策讓農村富裕起來了。家裏才供得起我們上大一位老農用最樸實簡單的行為表達對鄧小平發自內心的敬意學。說到這裏,大家紛紛掏出紙筆,寫下了心裏話。
中央民族學院、北京語言學院、清華大學許多同學都在吳文華起草的信上簽了名,在一個多月的準備時間裏,一共有十幾所首都高校的數百名同學在信上簽名。
轉眼快到8月22日了,不知道吳文華是怎麼知道這一天是鄧小平的生日的。吳文華想:如果再給鄧小平買些生日禮物送去,那該多有意義啊!可是買什麼禮物呢?
吳文華突然想起一件事,那是他以前讀過的一本書,書中記載了鄧小平16歲在法國留學時的生活,那時他由於沒有足夠的錢讀書、生活,不得不上街撿牛馬糞掙零用錢。當時的留學生上街撿糞都戴著一條藍白相間的圍巾。黃文華想,能給小平同誌送一條這樣的圍巾,多麼富有紀念意義啊!
可現在的季節是盛夏,一般的市場上哪裏有圍巾賣呢?吳文華轉到農貿市場,湊巧一位個體戶老大娘王惠蘭攤位上有。大娘從存貨裏找出了一條潔白的長圍巾,按照吳文華的要求繡上了藍色邊、三顆青鬆和“1992”字樣。青鬆的傳統含義是健康長壽,借此義代表大學生對鄧小平的祝願。繡完後王惠蘭對小吳說:“小夥子,如果這條圍巾真能送到鄧小平那裏,我還有幾句話要說。”
吳文華連忙掏出紙筆,王惠蘭認真地寫了滿滿一頁紙的話,上麵說:
“我是一個個體戶,借您提出的好政策,我也發了財蓋了房……雖然我沒文化,但我願把孫女培養成有用之人,為祖國作貢獻。……共產黨救了我一生,我永遠不會忘。”
7月10日,吳文華等將信和圍巾送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信訪局。
8月25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都在顯要位置刊登了新華社消息:首都高校學生致信鄧小平擁護南方談話,鄧小平委托中辦轉達感謝和希望。
吳文華開學後重返校園,收到了鄧小平委托中共中央辦公廳的回信,《中國青年報》摘了部分內容:
“同學們是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也是跨世紀的一代,實現我國第二步、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光榮任務將曆史地落在你們肩上。希望同學們樹立遠大理想,把個人前途同祖國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腳踏實地,刻苦學習,掌握過硬本領,把自己培養成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
五、我們要重獎幾個人
還是在南方視察的時候,珠海市委書記兼市長梁廣大悄悄地告訴鄧小平:我們準備重獎幾個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
鄧小平點點頭,沒有更多的表示。也無需更多的表示,這位“敢為天下先”的老人,正是在這次南方談話中說:膽子要大一點,步子要快一點。
就是這默默的一點頭,中國科技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筆,全國性的人才爭奪戰開始了。
1992年3月9日,一個爆炸性新聞出現在各家新聞單位的報紙上,珠海生化製藥廠廠長遲斌元從市長梁廣大手裏接收了一輛29萬元的奧迪小汽車鑰匙、三室一廳的產權證書和26.7184萬元的獎金。世人矚目。
遲斌元並不虛名。他探索出在濕溫條件下簡便有效地提取凝血酶的工藝流程,開創了我國第一個按國際先進標準生產的生化製藥劑進入國際市場的成功範例,創稅後利潤600萬元的經濟效益。
一石擊起千層浪。
4月24日,遼寧錦州宣布對5個科研項目頒獎76.7萬元,其中獲獎最多的項目第一次完成人得資金21萬元。
4月25日,四川省委、省政府頒發80萬元巨獎給西南農業大學一級教授候光炯等10名科技人員。
5月19日,武漢市對5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每人獎勵2萬元,並授予慧眼識伯樂的廠長伯樂獎。
5月24日,南京表彰吳梧桐等3名科技人員,並獎勵每人一套住房。
5月30日,青島拿出95萬元,重獎9名科技人員和青島第三製藥廠等6個有功單位。
6月8日,安徽獎給發明“滅殺斃”低毒新農藥的中國青年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台震林10萬元,獎給MYC彩色電視圖文製作係統的研製者薑萬勤及3位合作者20萬元。
7月22日,山東獎勵農民育種專家、高級農藝師李登海20萬元和一輛奧迪車,同時受重獎的還有8位科技人員,分獲轎車、住房及10萬至20萬的獎金。
1992年是中國科技人員的春天。改革開放十多年,我國科技隊伍人數增長了一倍,並逐步趨向學科齊全、結構合理;取得10多萬項科技成果,為科技向生產力轉化打下了基礎;我國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開展了數千個國際合作項目;國務院批準建立的27個高新技術開放區,已經成為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和改革傳統產業的基地……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370~383頁。
六、大潮湧動的中華大地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排頭兵的深圳,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後,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熱點,廣東成為全國各地客商雲集地。鄧小平南方談話中多次高度評價了廣東的工作和改革開放的成績,他還嚴厲批評了把“三資企業”等改革措施說成是資本主義因素的人,是“連基本常識也沒有”。
溫州人不靠政策,不靠放權讓利,自己創造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溫州模式”。但“溫州模式”是姓“資’,還是姓“社”,一時間成為爭論的熱點。
鄧小平南方談話明確指出判斷姓“社”姓“資”的標準,最關鍵的一條是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用這樣的標準衡量“溫州模式”,它不同於資本主義經濟,彌補了我國公有製吃大鍋飯的弊端。這種模式既不要國家投資,又解決了就業問題,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總之,它姓“社”不姓“資”。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春風,使溫州人民增強了敢闖的決心,溫州這個由溫州人民自己建設起來的“特區”,將會顯現出新的更加強勁的生產力。
上海曾作為全國經濟的龍頭,改革開放以後站在一個新的曆史轉折關口,上海為經濟全麵發展不斷地進行著調整和重建。
鄧小平一直對上海寄予厚望。他從廣東來到上海時就指出,回過來看,我的一個大失誤就是搞四個經濟特區時沒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現在長江三角洲,整個長江流域,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局麵,都會不一樣。
鄧小平說,上海民心較順,這是一股無窮的力量。希望上海人民思想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他還說,上海在人才、技術和管理方麵都有明顯的優勢,輻射麵寬,目前完全有條件搞得更快一點。浦東開發比深圳晚,但起點可以更高,我相信浦東可以後來居上。
鄧小平以他的敏銳目光、超凡的智慧指出上海人民在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奮鬥目標。
上海不愧為中國的經濟中心。浦東的開發,使上海集保稅區、經濟開發區、沿海開放城市、開放地帶四個開放層次於一身,形成了全麵配套整齊的對外開放格局。
上海改革開放大局的戰略目標,是要把上海建成遠東地區的經濟、金融和貿易中心,並且促進長江三角洲乃至長江流域整體經濟的騰飛發展。
湖北、山東、海南、遼寧、吉林、浙江、江蘇等,各地紛紛推出推進改革的大思路,深化改革方案紛紛出台。
七、巨人的腳步連著世界
香港、台灣經濟與中國大陸經濟有著緊密的聯係,鄧小平南方談話,港、台傳播媒介作了大量報道和評論,極大地增強了香港市場和市民的信心,帶動了香港股市由穩步上升到直線飆升。香港是珠江三角洲的投資者和合作夥伴,大陸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必然促進香港的經濟。
世界銀行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認為中國處於最佳期,世界銀行將擴大對中國的援助。1992年3月9日,香港《快報》發表文章認為,鄧小平的南方談話“為下一輪經濟改革指出路向”。3月25日,美國哈佛大學國際發展研究所所長珀金斯評論說,如果不發生不可預見的政治動亂,中國在今後的十年裏將能夠實現經濟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