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們非常想念您
1992年1月19日,一個爆炸性的新聞在深圳傳來了,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來到這裏視察,深圳人坐不住了,這是為什麼呢?
長長的火車徐徐進站,穩穩停靠在深圳火車站月台上。幾位省、市負責人和其他迎候的人們,興奮地、激動地看見鄧小平精神矍鑠、滿麵笑容地走了出來,廣東省委書記謝非搶步上前,同鄧小平握手。
“我們非常想念您。”謝非說。
“我們全市人民歡迎你的光臨。”深圳市委書記李灝春風滿麵地說。
“深圳人民盼望您來,已經盼了8年了。”深圳市長鄭良玉握住了小平同誌的手。
簡潔的話語,激動的心情,充分表達了全省、全市人民對小平同誌的想念和崇敬心情。
8年了,1984年1月,小平同誌曾經到深圳視察過,肯定了深圳的做法。當時他給深圳的題詞是“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當時陪同小平視察深圳的還有王震、楊尚昆,中顧委委員劉田夫和廣東省省長梁靈光。也正是那次南方談話,使深圳頂住了各種風雨的衝擊,才有了美好的今天。
小平同誌的心情也很不平靜,沒作休息,就說:“到了深圳,我坐不住啊。想到處看看。”
1992年1月20日上午9點35分,小平同誌來到國貿大廈參觀,該大廈的女職工整齊地站在兩旁,鼓掌歡迎小平同誌,並齊喊:
圖為1981年底矗立在深圳蛇口工業區入口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廣告牌小平同誌高興地招手致意。
30多分鍾後,鄧小平從53層的旋轉餐廳下到一樓大廳,隻見從一樓到整個三樓,黑壓壓站滿了群眾,人們為有幸能一睹鄧小平的風采歡呼雀躍,萬分激動。
鄧小平來到先科激光公司參觀,該公司董事長是葉挺將軍的四兒子葉華明。在貴賓廳到激光視盤生產車間的過道上,擠滿了歡迎的職工。
小平同誌問:“這些職工多大年紀?”
葉華明答:“大多數是25歲到30歲,由全國各地招聘來的,大部分是科技人員。”
小平同誌聽了高興地說:“很好,高科技項目要讓年輕人幹,希望在青年人身上。”
當小平同誌看到幾位女工正在擦拭剛生產出來的激光視盤時,便停下來問:“你們是什麼地方人?”
女工們回答:“汕頭人。”
鄧小平笑著說:“我一看就知道你們是廣東人。”
大家都笑了起來。
鄧小平到先科激光公司參觀,給了該公司職工莫大的鼓舞和榮幸。
葉華明對記者說:“我是一直在黨內老同誌撫養下成長的,見到鄧小平同誌身體很健康,我心裏特別高興。我決心在深圳第二個十年建設中,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負小平同誌的殷切期望。”
時間過得很快,小平同誌馬不停蹄地在深圳走了幾天,到處都是歡心和信心。1月23日,鄧小平在廣東省委書記謝非的陪同下去珠海特區,人們依依不舍。在送行的車上,李灝向小平同誌簡要地彙報深圳改革開放的幾個措施:調整產業結構;放開一線,管好二線,把深圳特區建成第二關稅區;加強法製,依法治市,加強立法執行工作;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的三個郊區等等。
鄧小平聽後說,我都讚成,要大膽地幹……
車子到達蛇口港碼頭。下車前,李灝對小平同誌說:“您這次來,深圳人民非常高興。我們希望您不久再來,明年冬天來這裏過春節。”
小平同誌下車後,同前來迎接的珠海市委書記、市長梁廣大握手。
然後,鄧小平向深圳市負責人李灝、鄭良玉、厲有為一一握別。
鄧小平向碼頭緊走了幾步,突然又轉了回來,向李灝說:“你們要搞快一點!”
李灝回答道:“我們一定搞快一點。”
1992年1月19日到23日,小平同誌視察了深圳,當各大報紙紛紛轉載深圳特區報記者陳錫添的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後,全國上下,掀起了一陣陣春潮……
二、“吃”掉無數新聞紙
鄧小平南方談話講話公布後,立即引起了各方麵的轟動,尤其是深圳的商賈老板們。在鄧小平離開深圳的當天,一位香港老板專程過境登上了那標著“深圳速度”的國貿大廈,在鄧小平呆過的旋轉餐廳裏久久不肯離去,當人們不解地詢問其緣故時,他說:“隻為在這兒靜靜地坐一會兒,體味一下鄧小平肯定的深圳氣氛和深圳活力的更新以及潛在變化。”
另一位合資企業的外方經理亦有同感,他說:“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鄧小平的到來使這座‘一夜城’的一切好像又一夜間明麗、鮮靚了許多,每個忙碌的人的目光都煥發著奕奕的神采,‘改革開放’四個字不僅在千家萬戶的飯桌旁和舌尖上滑動,也好像被燙金鑲嵌在人心之中,閃閃爍爍,熠熠有光。”
然而,對鄧小平視察南方關注最早、最密切的莫過於敏感的新聞界了。
春節剛過,細心的深圳市民發現《深圳特區報》異乎尋常地推出了一組不同凡響的猴年新春八評。就在大陸新聞媒介並不太以為然的時候,敏感的香港大眾傳播媒介就預測到大陸有事情要發生了,中國今年在加快改革開放方麵肯定會有新的舉動。
農曆正月十七,八評開篇《扭住中心不放》隆重推出後,香港《文彙報》立即在頭版頭條全文轉載,5天後,《人民日報》轉載,緊跟著,香港《大公報》、明報》、信報》、東方日報》、快報》、經濟日報》、新報》、新加坡《聯合早報》、台灣“中央通訊社”、香港商業電台以及國內大眾傳播媒介都發表消息,介紹評論文章的主要論點。英國BBC廣播公司、日本共同社來電索要“八評”全文。深圳及內地讀者致電要求盡快出合訂本,霎時間,“八評”引起了海內外新聞界、讀者的矚目。
“八評”於3月6日告一段落後,《深圳商報》圍繞鄧小平在深圳曾說過的一句話“深圳的主要精髓就是敢闖”,震聾發聵地推出“八論敢闖”。當一論敢闖《為進一步解放思想鳴炮》發表後,香港的報紙、電台幾乎同時把焦距瞄準了《深圳商報》這家報壇新銳。香港電台分別在評論見報的頭兩天早上和午間的新聞節目中播發了評論的全文。嗣後,港、澳、台等地的多家報紙、電台、通訊社均從不同角度對《深圳商報》
的“八論敢闖”進行了轉載、評論和廣播。香港《文彙報》載文指出,八評敢闖”的出台非常及時,其影響和深遠意義絕不僅僅在深圳,實際上是為整體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製造了一種聲勢。
一時間,“八評”、“八論”在海外報刊上與總統、首相競選爭奪著版麵,據香港一地的完全統計,轉載評述達百次之多,有人稱:深圳在世界範圍內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作了不花錢的廣告,調動了不同製度的國際大眾傳播媒介撞響了類似於“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那樣的新聞鍾聲。
等到《深圳特區報》3月26日刊出關於鄧小平南方談話的通訊報道之後,又過了幾天才躍上國內各報紙頭條,至此,國內廣大讀者才知道這一條已經被港台報紙喧囂得如火如荼的“新”聞了,但是亡羊補牢,潮頭更高。一時間,街頭巷尾,茶餘飯後,辦公室裏、會議室裏,人們都在議論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隨後中央頒發了學習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文件,春潮又起,大浪淘沙……
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發表,香港股市恒生指數2月27日勁升100點,成交額激增至37.7億多港元,成為有史以來第八大成交紀錄。港報評述這一現象的原因時稱:外資對大陸經濟前景感到樂觀,所以大舉吸納港股。緊接著,港台股市又跳出“中國概念股”這一新名詞,所有在大陸投資的台灣上市公司股票“牛氣衝天”。一位深圳證券商解釋說,“中國概念”實際是一種情緒,一種人氣,也可以叫作鄧小平南巡現象。
正當國內外各種報刊雜誌不惜潑墨揮毫發表各種關於鄧小平視察南方的文章之時,深圳海天出版社的新書《1992年鄧小平與深圳》發出了征訂廣告,此消息一出,全國各地書店蜂擁而動,總訂數達10萬冊之多。有人說,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吃”掉了無法計算的新聞紙,“洛陽紙貴”怕要有一陣呢。更有人說:貴的何止是紙,整個深圳都貴了。
三、東方風來滿眼春
鄧小平南方談話像一陣狂飆突進的飆風,刮進了千千萬萬翹首盼望政府英明政策的人們心裏。鄧小平離開廣東之後,這股颶風仍經久不息。
各處新聞媒介的觸角特別長,台灣一家報紙記者來深圳前被叮囑“一定要去《深圳特區報》看看,最好找到那個寫長通訊的記者。”港澳的記者更靈,有的幹脆挖到了參加“八評”、“八論”作者的住宅電話,苦苦求問:“先生,講講啦,哪怕一個小小的細節啦。”
他們要問的細節是什麼呢?答案隻有親身涉足這其中的人知道。
《東方風來滿眼春》的作者陳錫添同誌透露了一些情況,他捧著一大堆讀者來信說:“作為一名在小平同誌視察深圳時跟隨左右的記者,深感責任重大,可以說是食不甘味、坐臥不寧。那一陣子寫了兩三萬字介紹小平同誌在深圳的稿子,為了趕時間,社長再次替我值夜班。而且是邊寫邊發排,審稿也是一次性通過,意見隻有一句話:隻要事實準確,發!”
“八論敢闖”寫作班子是深圳市委宣傳部組織的精兵良將,就駐紮在小平同誌在深圳下榻的深圳迎賓館桂園旁邊,他們說:“許多港台記者聞訊《東方風來滿眼春》一經發表,引起各大報紙紛紛追蹤探秘。實際上轉載並沒有什麼內幕,隻有一點十分清晰,這就是由於沒有一點點思想束縛,寫得輕鬆、朝氣、大膽。許多稿一氣嗬成,定稿也是當即拍板。”
秘密不成為秘密,一句話,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就是號召人們解放思想。
鄧小平南下衝擊波在以後的日子裏逐漸升級,愈演愈烈。深圳市接待辦公室的人作了統計:進入3月份以來,平均每天接待530人,其中高層官員明顯增加,有地方省級領導115人。平均每天來深圳內賓團體15批,高峰期一天達50批。作為市政府接待用的深圳迎賓館,除了兩套應急備用的別墅外,其餘客房天天爆滿,而且這還隻是政府的正式途徑統計的數字。深圳的酒店、旅館很多,可是來深的人卻找不到空房,火車加班次已屬正常,至於考察的、學習的、洽談會、展銷會還不知要排到什麼時候。
在投資方麵,深圳市又獲得了喜人的進展。3月份深圳共引進外資項目104項,是12年來最高的一個月。外商來深圳考察、洽談絡繹不絕,許多正準備在東南亞國家投資的商人,聽到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情況後,又紛紛改投深圳,在台灣影響較大的西陵電子、普騰電子等大中型企業的董事會也來到深圳考察投資環境,使台商投資勢頭持續升溫。而與深圳一衣帶水的香港,股市恒生指數突破了曆史性的5000大關,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張先生認為:深圳仍是港商投資的一個最熱門地點,90年代港深合作將超越目前先店後廠的模式。更多的香港經濟界人士紛紛發言,說鄧小平的南方談話促使中港合作領域擴大,在國營企業的改造、土地開發、地產市場的開放、銀行及金融體係業務的擴大、基礎設施的投資、開放中國的消費品市場等方麵增加了合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