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大會堂的聲音
1992年10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了預備會議。會議公布了十四大領導機構成員名單,鄧小平的名字出現在名單裏,按姓氏筆畫,他在198人組成的十四大主席團中排第25位,在31人組成的大會主席團常委中排第2位。
下午5點鍾,十四大第一次新聞發布會召開了,中外記者蜂擁而入,發布廳裏鎂光閃爍。會議一開始,中外記者就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他們最關心的問題:鄧小平是否出席大會。因為,這位3月份剛剛在廣東南方視察的八旬老人,並沒有擔任任何公開職務了。
發布會很緊張,每位記者獲準的提問的機會實在有限。可是14名獲得機會的中外記者,竟然有5名在問這樣的同一個問題。大會發言人劉忠德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回答:鄧小平同誌是十四大的特邀代表,他已接受了邀請。
鑽牛角尖的記者們並不滿意這種含糊的答複,早在開會前,捷新社
駐京記者就說:“能夠在開幕式或閉幕式上親眼目睹鄧小平,是我最大的期待。”
法新社記者在發布會一結束就把文稿傳回了總部,這位記者寫道:
“老資格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已經接受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十四大的邀請,並被選進大會主席團。這表明,無論他是否在會,消息傳到老百姓中間,人們十分興奮。上海一位姓宋的股民說:‘從廣播裏聽到鄧小平是十四大特邀代表,又是主席團成員,我心裏特別高興。股市與政治形勢是搭界的,一定會乘十四大的東風上揚。’”
記者們的胃口自然不像一般群眾這樣容易滿足。10月12日上午8點鍾左右,近2000名十四大代表開始步入會場,參加開幕式。消息靈通的“老記”們,擁在門外,到處捕捉有用目標。鄧小平的女兒鄧楠剛一露麵,便被圍了個水泄不通,記者們爭先恐後地提問:“小平同誌來參加會議嗎?”“鄧小平身體好嗎?”
鄧楠回答說:“我現在告訴你們,我父親身體很好。”
在大多數記者為得不到準確信息而一籌莫展的時候,新華社記者李尚誌、何平,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記者劉振英和新華社攝影記者王新慶等卻幸運得多。開幕式開始之前的半個小時,中國高級領導人都待在休息室裏,隻有他們才能夠進來采訪。幾位搞文字工作的記者盯上了薄一波,薄老興奮地說:“十四大將深入闡述鄧小平同誌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進一步開創改革開放的新局麵。這是關鍵時刻的關鍵會議,必將指引我們勝利實現小平同誌所設計的藍圖,完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偉大任務。”
開幕的鈴聲響了,人們卻未能看到鄧小平的身影。
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十四大的新聞發布會上,劉忠德答記者問時說:“鄧小平是我們黨傑出的領導人,在各個曆史時期,都做過傑出的貢獻。他是我們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路線,為我們開
辟了唯一正確的道路。”
這種高度的評價絕不僅僅是劉忠德個人的意見,第二天全世界都從江澤民的報告中看到了它,報告還倡導:“不僅要學習鄧小
平同誌的戰略思想和理論觀點,更要學習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
這樣高度的評價是否與小平同誌的實際作用相稱呢?答案毋庸置在《春天的故事--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
上,年輕的歌唱家用一曲《走進新時代》深情緬懷鄧小平疑,事實是檢驗真偽的標準。
1977年8月黨的十一大上,鄧小平說了幾句不同凡響的話:中國需要的是少說空話,多做實事。9個月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在《光明日報》上麵世,從而引發了全國性的觀念革命,使盲聽盲從的依賴政策標語口號的生活走進了曆史的陳堆。
1982年,黨的十二大上,成立了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鄧小平任主任。中顧委是個從未有過的新組織,但它卻成為長征途中一代人對下一代人的必要接力,打破了傳統的幹部職務終身製度,一批年富力強的領導人進入了中央,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了。
1987年秋,黨的十三大勝利召開,成功地打開了包括政治體製改革在內的局麵。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又在舉世矚目的時刻召開了,它創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新目標。
十五年,彈指一揮間,曆史車輪滾滾,一刻也沒停頓。人們清晰地記得鄧小平說過:“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隻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
還是在南方視察的時候,鄧小平對時任深圳市委書記李灝講:“我們推行三中全會以來路線方針政策,不搞強迫,不搞運動,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農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應如此。”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報道很讓人深思,它說:“中國人在思想上、觀念上的最大變化,莫過於政治意識的迅速淡化和經濟意識的迅速增強,這首先表現在許多妨礙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觀點突然間銷聲匿跡,意識形態歸於沉寂,還表現在中共各級領導人如今確實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經濟工作上。中國出現了一種真正的‘經濟掛帥’。”
這還不是一家之言,美國《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也說十四大將肯定鄧小平的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的方針。法國《世界報》認為,此次代表大會的主要任務是確認鄧小平在年初成功推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在改革開放的行列中,鄧小平總是走在人們的前頭。他的畫像矗立在北京街頭,他的“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的提法被製成標語,掛在街頭花壇前、公園門口、政府大樓上和涉外飯店前,讓人駐足矚目。
北京並不是第一座豎起鄧小平畫像的城市。早在1992年5月,深圳大戲院路口就有了鄧小平的畫像,上書: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可能是死路一條。”這話,正是鄧小平同廣東省委書記謝非和深圳市委書記李灝說過的。
官方如此,民間老百姓用相當樸素的方式表達他們對鄧小平的熱愛。陰曆八月十五日,深圳的一些股民焚香於案頭,祈禱鄧小平健康長壽。事隨人願,十四大開幕之時,深圳股市指數又勁升了4個百分點。
三、報告中12次提到這位元老
鄧小平沒有出現在十四大開幕式上,對於眾多的新聞記者來說,雖然為沒有能見到鄧小平而遺憾,但是他們也獲得了鄧小平沒有出席十四大的新聞。
日本時事社記者用“大哥大”把這一消息傳了回去,但是這位記者卻固執地認為:“大會的主角鄧小平……給人的印象是這次黨代會是在鄧小平的強大影響下召開的‘鄧小平的大會’。”澳門《華僑報》
報道:“中共最權威的領導人鄧小平雖然沒有出席首天大會,但是從總書記江澤民代表中央所作的政治報告中可以看到,鄧小平及其改革開放理論,是這次大會的靈魂和核心。”英國《獨立報》注意得很仔細,它說:“鄧小平沒有出席開幕式,可是,在江澤民的報告中有12次提到這位元老。”南通社記者發回的報道稱:“中國改革的主要設計者鄧小平為中國改革作出了曆史性的貢獻。”印尼《國民先驅報》認為,從十四大報告來看:“鄧小平將是現代中國的導師和哲學家。”
鄧小平迅速出現了世界各地的報刊上,葡萄牙有影響的《新聞日報》
刊登了鄧小平的大幅照片,法國《解放報》把鄧小平的照片放在頭版……來自西方的分析家們說:“盡管鄧自1990年3月以來已不擔任公職,而且很少公開露麵,但他仍然是中國所有重大政治決策的權威。這次黨代會將使鄧小平的理論具體化。”
出席十四大的代表們雖然沒有看到鄧小平的身影,但想念鄧小平的願望溢於言表,大家紛紛談起以前和鄧小平見麵時的情景。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劉複之是十四大正式代表,他曾長期在鄧小平領導下工作。他說,小平同誌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一個人,十四大報告對小平同誌的高度評價,說出了自己心裏話。
鄧小平是3月份剛從珠海離開的,珠海市委書記兼市長梁廣大回憶那時的情景說:“小平同誌8年前來過珠海,當時特區建設困難很多,他對特區的肯定和支持使許多難題迎刃而解。今年初,小平同誌又一次來到珠海視察,他每到一處,群眾都自發地在馬路兩旁站立著,高呼‘小平同誌好’、‘鄧爺爺好’,表達了發自內心的敬仰之情,我們一些陪同的同誌為這種情景常常激動得熱淚盈眶。”
大會開幕第3天,住在京豐賓館的四川代表聚在一起召開分組討論會。大家紛紛認為應該在這個難得的時刻向鄧小平同誌表達自己家鄉人的心意。七嘴八舌議論了一番有了一個好主意,全體代表找來一幅郵電部新發行的十四大紀念郵票特製的大賀卡,寫上了一些話和各自的姓名。新華社記者吳錦方伸長脖子擠進人群之中,隻見16開大的賀卡上70多名代表一一恭正地簽上了名,賀卡上書:“小平同誌,四川人民想念您!祝您健康長壽!”
這份非常有紀念意義的賀卡當晚送到了鄧小平處。
會議期間,有位記者竟專門來到了鄧小平的家鄉。大會開幕的那一天上午,全村325部電視機前圍了1760多人,收看十四大開幕式。連續三個晚上自發討論江澤民同誌的報告。鄧小平舊居的管理員告訴記者說,盡管這裏(廣安縣牌坊村)十分偏僻,但今年共接待了5萬多人。
參觀者爭相購買鄧小平舊居鐵樹開花的照片,欣賞魏傳統的題詞:
華居少星鬥,陋室多傑人;
今日富裕者,不忘牌坊村。
四、“小平同誌來了!小平同誌來了!”
1992年10月19日下午3點成為十四大的最高潮。當身著銀灰色中山裝的鄧小平紅光滿麵地出現在人民大會堂時,代表們驚呆了。隨即群情振奮,掌聲像綿延不絕的海濤一樣,由遠及近向前推行。
“小平同誌來了!小平同誌來了!”
坐在前排的代表如夢方醒,掌聲此起彼伏,一陣賽過一陣。
鄧小平邁著穩健的步履,沿著紅地毯走到全國各地不同行業的代表們麵前,親切地同他們握手。
“小平同誌您好!”
“祝小平同誌健康長壽!”
親切的稱呼,永遠的祝福,是代表們的心聲。
鄧小平在女兒鄧榕的攙扶下,緩緩地沿著會場走了一圈,時間長達20分鍾。這期間,掌聲一刻也沒有中斷,代表們的手都拍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