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斯大林(13)(1 / 3)

建 日 報》、《 陝 西 日 報》、 上 海《 文 彙 報》、《 沈 陽 日 報》、《 黑 龍 江 日 報》 等 17 家 報 刊 連 載 轉 載, 並 被 翻 譯 成 日 文 出 版。《 人 民 日 報》 曾 發 表 長 篇 署 名 文 章, 將 此 書與電影《開國大典》、《重慶談判》等相提並論,說它“是近年來頗具影響的作品” 之一。後來這本書連續 6 次重印,發行 10 多萬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榮獲“優秀科研、學術成果特等獎”。

創作電視連續劇

老 劉 這 人 性 子 很 倔 強 , 瞅 準 了 目 標 , 八 頭 大 犍 牛 也 拉 不 轉 。1992 年 , 《 毛 澤 東與斯大林》書稿交給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後,他又很快地進入了第二階段的 創 作 —— 創 作 一 部 反 映 陝 北 革 命 鬥 爭 曆 史 和 毛 澤 東、 黨 中 央、 中 央 紅 軍 長 征 到 達 陝 北的電視連續劇。

我 知 道, 這 是 陝 北 革 命 曆 史 上 的 一 個 難 點, 也 是 中 共 黨 史 上 的 一 個“ 禁 區”。 1959 年, 劉 傑 誠 的《 劉 誌 丹 少 先 隊》 一 書 出 版 後, 也 得 了 獎, 但 在“ 文 化 大 革 命” 中, 被 打 成“ 反 黨 黑 書 ”, 他 被 打 成 了“ 反 黨 黑 作 家 ”、“ 彭( 德 懷 )、 高 ( 崗 )、 習 ( 仲 勳 ) 的 吹 鼓 手 ”,批 判 、鬥 爭 、抄 家 、挨 打 ,受 盡 了 屈 辱 ,差 一 點 兒 被 整 死 。 老伴罵他:“你真是好了瘡疤忘了疼,忘了你當年被整的慘狀了吧?” 老 劉 說:“ 現 在 的 情 況 好 了。 黨 中 央 撥 亂 反 正, 號 召 解 放 思 想, 實 事 求 是, 我們共產黨員,就應該努力創新奉獻 !”

老 伴 說:“ 你 這 病 身 子, 能 完 成 一 部 書 稿, 已 經 是 萬 幸 了, 別 再 勉 強 掙 紮, 硬拚命了 !”

劉 傑 誠 說:“ 陝 北 是 中 國 革 命 的 落 腳 點 和 出 發 點, 毛 主 席 在 陝 北 13 年, 創 造 了 偉 大 的 業 績, 值 得 大 書 特 書。 如 再 能 插 上 現 代 科 技 —— 電 影、 電 視 的 金 翅 膀, 必 將 使 毛 澤 東 思 想 和 一 代 英 烈 的 事 跡、 形 象 進 入 千 家 萬 戶, 武 裝 千 百 萬 人, 成 為 民 族 的脊梁。為此再拚搏一回,即使犧牲,值 !”

1992 年春,劉傑誠和延安作家丁工、西安電影製片廠導演劉斌等同誌商定,抓 緊 籌 備, 創 作 攝 製 一 部 多 集 電 視 連 續 劇《 劉 誌 丹 和 謝 子 長》。 經 過 大 半 年 的 籌 備, 1992 年 12 月,在延安《文藝之家》賓館,召開了 10 天編導人員座談會,研究史料, 談劇本設想,製訂創作規劃。

麵 對 浩 瀚 的 史 料, 大 量 的 曆 史 事 件 和 曆 史 人 物, 從 哪 個 角 度 寫? 才 能 反 映 出 陝 北人民革命鬥爭的偉大精神,大家談了許多設想和構思,討論得非常熱烈。

-Page 592-

附 錄

劉 傑 誠 係 統 地 講 述 了 自 己 對 於《 劉 誌 丹 和 謝 子 長》 這 部 電 視 連 續 劇 的 人 物 設 計 和 劇 情 構 思, 得 到 了 大 家 的 擁 護。 決 定 由 劉 傑 誠、 丁 工、 白 黎、 王 誌 厚、 白 玉 奇 等 人組成編劇組。大家選舉、劇組任命劉傑誠為編劇組長。

座 談 會 後 ,劉 傑 誠 翻 閱 了 大 量 史 料 ,進 行 藝 術 構 思 。過 年 了 ,他 顧 不 上 休 息 , 查 資 料、 寫 提 綱。 元 旦 那 天 還 在 辦 公 室 加 班、 熬 夜。 春 節 期 間, 他 繼 續 加 班, 寫 成 了 2 萬 多 字 的 24 集 電 視 連 續 劇 《 劉 誌 丹 和 謝 子 長 》 人 物 及 劇 情 的 設 計 方 案 和 數 千 字 的 劇 情 簡 介。 春 節 後, 他 征 得 了 導 演 劉 斌、 吳 學 筠 和 劉 誌 丹 的 女 兒 劉 力 貞 等 同 誌 的 同 意 後 , 打 印 成 冊 —— 這 是 《 劉 誌 丹 和 謝 子 長 》 劇 本 的 總 體 構 思 和 第 一 份 設計藍圖。

老 劉 把 劇 本 提 綱 和 分 工 編 寫 意 見 寄 給 劇 組 領 導 羅 士 傑、 導 演 劉 斌 審 閱; 並 寄 給 其 他 四 位 編 劇 分 頭 編 寫。 完 成 後, 於 1993 年 春 在 延 安 迎 賓 樓 集 中 統 稿。 由 於 5 人 分 頭 編 寫, 故 事、 人 物、 情 節、 細 節、 風 格、 語 言 均 不 統 一, 矛 盾 百 出, 大 部 分 需 要重寫。統稿成了編劇成敗的關鍵。

劇組領導讓一位年輕人統一初稿,然後由劉傑誠修改審定。但年輕人寫了一段, 因 病 住 了 醫 院。 劇 組 領 導 又 要 劉 傑 誠 統 一 文 稿, 並 決 定 由 劉 傑 誠 創 作 口 述, 請 寇 春 發同誌速記,由劉傑誠修改定稿。由於時間緊,任務大,劉傑誠隻好加班,日夜奮戰。 他 往 往 每 天 幹 到 夜 裏 12 點, 淩 晨 3、4 點 又 起 來 修 改 文 稿, 寫 口 述 提 綱, 一 直 幹 了 幾十天。鬧得他接連幾天睡不著覺,腦子整天在劇情裏轉。

1993 年“ 五 一 ” 節 前,20 集 電 視 連 續 劇 本《 劉 誌 丹 和 謝 子 長 》 統 一 稿 完 成,打印成冊。這是《劉誌丹和謝子長》劇本的第一次成稿。

延 安 的 清 晨, 風 光 秀 美。 劉 傑 誠 寫 作 電 視 連 續 劇 期 間, 常 到 寶 塔 山 上 去 爬 山, 鍛 煉 身 體。 一 天 黎 明, 東 方 剛 露 晨 曦, 霞 光 照 耀 大 地。 劉 傑 誠 和 我 正 在 爬 山, 後 麵 有人叫:“傑誠 ! 劉傑誠 !”

老劉回頭一看,哈哈大笑:“哎呀,老崔!您也來爬山?”

這 個 老 崔 叫 崔 振 文, 曾 任 中 共 富 縣 縣 委 書 記, 當 時 任 中 共 延 安 地 委 紀 律 檢 查 委 員會書記。他說:“年齡大了,每天早上都來鍛煉 ! 你這次來延安又有什麼公幹?”

劉傑誠說:“我們正在搞一部 20 集電視連續劇《劉誌丹和謝子長》。” “哈 ! 把這兩位革命領袖人物寫在一起,可不簡單 ! 完成了嗎?” “昨天才脫稿。”

569

-Page 593-

570

毛澤東與斯大林

崔振文拉著劉傑誠的手,笑道:“哎呀,你這個家夥,真了不起 ! 一個放牛娃,竟然寫成了長篇巨著《毛澤東與斯大林》,真了不起 !”

劉傑誠笑道:“怎麼?你看到了?”

崔 振 文 說:“ 看 到 了 ! 不 光 我, 喬 尚 法 也 看 到 了。 老 喬 現 在 是 延 安 地 區 人 大 主 任,我們倆談起 30 年前,咱們三人在去南泥灣的路上打賭的事。你記得吧?那時, 我 們 兩 人 勸 你 別 寫 文 章 了, 說 你 寫 文 章 是 瞎 子 點 燈 —— 白 費 蠟。 你 不 服 氣, 在 樺 樹 皮上刻了幾個大字‘有誌者事竟成’。今天,你真的成功了。我們祝賀你 ! 明天中午, 我 把 喬 尚 法 請 來, 就 在 你 住 的‘ 文 藝 之 家’ 賓 館, 由 我 做 東 請 客, 祝 賀 你 老 兄 自 學 成才,創作成功 !”

劉傑誠說:“這本書才出版,我正想聽一聽意見哩 !”

崔振文說:“這本書,我們單位給黨員幹部每人都發了一本,讓大家看。大家看了, 都 說 很 好, 把 毛 澤 東 和 斯 大 林 寫 活 了 ! 我 說 這 是 放 牛 娃 寫 毛 主 席, 有 誌 者 事 竟 成, 十分了不起,並且介紹了你的經曆。”

劉傑誠笑道:“老夥計!你現在是延安地委的紀檢委書記,可不能給我亂吹 !” 兩個人邊說邊走,爬到了寶塔山頂。望著延安的山水、城市、街道、各種建築,劉傑誠說:“老崔啊 ! 你看看,延安的變化多大啊 !” 老崔笑道:“放牛娃都變成大作家了,延安不變能行嗎 !”

1995 年 5 月,中央電視台在第一套節目和第三套節目中,先後兩次向全國播放 了 12 集電視連續劇《劉誌丹和謝子長》,受到廣泛好評,後獲得陝西省和全國“五 個一工程提名獎”。

崔 振 文 這 人 辦 事 認 真, 說 話 算 數。 他 親 自 張 羅 在 延 安“ 文 藝 之 家“ 賓 館 的 餐 廳裏搞了一桌酒席,祝賀劉傑誠取得的成就。

劉 傑 誠 是 一 個 勤 奮 不 息 的 人。1995 年 5 月 間, 他 又 構 思 寫 成 了 20 集 電 視 連 續 劇 本《 東 方 日 出 》( 又 名《 毛 澤 東 與 斯 大 林 》)。 在 送 電 影 製 片 廠、 電 視 台 征 求 意 見 的 同 時, 又 將 其 改 寫 成 紀 實 文 學《 毛 澤 東 與 斯 大 林 會 晤 紀 實 》,270 千 字。1997 年 3 月 中 共 中 央 黨 史 出 版 社 出 版 發 行,《 中 流 》 雜 誌 連 載, 社 會 反 響 很 好。2005 年 9 月又再版。

電影創作苦攀登

西安電影製片廠建議劉傑誠從 20 集電視連續劇本《東方日出》中抽出精彩部分,-Page 594-

附 錄

以 毛 澤 東 與 斯 大 林 會 晤 為 主 線, 改 寫 成 電 影 劇 本《 毛 澤 東 與 斯 大 林》。 劉 傑 誠 寫 成 電 影 劇 本 後, 西 安 電 影 製 片 廠 認 真 研 究, 準 備 攝 製, 並 報 經 陝 西 省 委 宣 傳 部 和 省 廣 播 電 影 電 視 廳 審 核 同 意, 上 報 中 央 重 大 題 材 影 視 創 作 領 導 小 組 和 國 家 電 影 局。 中 央 重 大 題 材 領 導 小 組 審 查 後, 又 報 外 交 部。 外 交 部 組 織 5 位 專 家 研 究 後,1998 年 7 月 20 日正式批示:“對劇中有關中蘇關係部分的表述無不同意見。”

2000 年 11 月 30 日,全國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魏巍同誌看完該 劇 本 後, 電 話 說:“ 我 認 為 很 好。 不 僅 題 材 好、 主 題 好, 而 且 把 毛 澤 東 和 斯 大 林 這 兩 個 人 物 寫 活 了, 個 性 鮮 明, 真 實 生 動。 我 已 經 批 給 編 輯 部 讓 他 們 都 看 看, 在 明 年 用四期的版麵連載,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八十周年。”

《 中 流》 雜 誌 發 表 後, 陝 西 毛 澤 東 詩 詞 研 究 會 認 為 很 好, 評 為“ 東 方 紅 最 高 榮 譽 獎”。2001 年 5 月 在 延 安, 由 原 中 宣 部 副 部 長、 原 國 家 文 化 部 部 長 賀 敬 之 同 誌 授 予“東方紅最高榮譽獎”。

後來,有人根據劉傑誠的這個電影劇本,改編成電影《中國一九四九》。 2006 年 9 月 12 日, 國 家 電 影 局 在 人 民 大 會 堂 舉 行 大 型 電 影《 中 國 一 九 四 九 》 首 映 式, 邀 請 劉 傑 誠 參 加。 我 們 看 到 在 這 部 大 型 的 重 大 革 命 曆 史 題 材 的 電 影 片 上 署 名: 編 劇 劉 傑 誠、 康 麗 雯。 電 影 以 兩 個 美 國 記 者 的 獨 特 視 角, 描 寫 了 1949 年 新 中 國 誕 生 前 後 這 個 血 與 火 的 年 代, 塑 造 了 毛 澤 東、 周 恩 來、 劉 少 奇 等 一 係 列 鮮 明 生 動 的人物形象,十分有趣。

但是,劉傑誠還不滿足。他說:“這部電影,隻是我搞電影的一個序幕,一個插曲。

真正好的大型電影《東方日出》,還在後邊。”

這不是空話。劉傑誠已經寫成了一部 40 集電視連續劇劇本《毛澤東與斯大林》。 陝西電視台準備攝製;還應人民出版社之約,寫成了一部 100 多萬字的紀實文學《毛 澤東與斯大林交往紀實》。

小 孫 子 看 見 爺 爺 整 天 都 在 忙 碌, 節 假 日 也 不 休 息, 勸 爺 爺 多 休 息, 享 清 福, 保健康。

老劉說:“人生如黃牛,拉犁三十年,不拉犁也三十年,拉犁還能運動,鍛煉,創新,奉獻,這不是更好嗎 !”

(原載《金秋》雜誌 2007 年第四期)

571

-Page 595-

附錄 5. 《 陝 西 日 報 》 載 文 :

實事求是的光輝典範 —— 悼念師哲導師

8 月 17 日著名的翻譯家和蘇聯問題專家師哲同誌因病在京逝世。

驚 聞 噩 耗, 淚 罩 雙 眼, 輾 轉 反 側, 徹 夜 難 眠。 師 哲 導 師 那 光 輝 的 形 象, 時 不 時 閃 現 在 我 的 眼 前。 記 得 l981 年 秋, 我 采 訪 到 京, 見 了 師 老。 他 雖 年 近 八 旬, 但 思 想 銳 敏 ,鶴 發 童 顏 ,記 憶 力 特 別 強 。談 起 往 事 ,時 間 、地 點 、人 事 、情 景 ,條 理 清 晰 , 栩 栩 如 生, 令 人 驚 奇。 他 是 韓 城 人,1925 年 赴 蘇 學 習, 在 蘇 聯 工 作 過 15 年,1940 年 隨 周 恩 來、 任 弼 時 等 同 誌 回 國 後, 在 毛 澤 東 身 邊 工 作 過 18 年。 曾 任 中 共 中 央 書 記 處 辦 公 室 主 任 、中 央 書 記 處 政 治 秘 書 室 主 任 等 職 ; 兼 任 毛 澤 東 、周 恩 來 、劉 少 奇 、 朱 德 同 誌 的 俄 文 翻 譯, 多 次 參 加 中 蘇 兩 黨 兩 國 間 的 最 高 層 會 談。 在 毛 澤 東 與 斯 大 林 的 曆 史 性 會 晤 中, 他 作 為 毛 澤 東 的 翻 譯 與 顧 問, 起 了 重 要 作 用。 聽 到 那 些 激 動 人 心 的 往 事, 我 不 僅 為 師 老 擬 了 一 副 對 聯:“ 功 隨 江 河 入 大 海, 德 伴 日 月 照 九 州”。 橫 批是“功高德昭”。

從 此 以 後, 我 多 次 訪 問 師 老。 並 經 過 長 期 調 查 研 究、 藝 術 構 思, 寫 成 了《 毛 澤 東 與 斯 大 林 》書 稿 ,請 師 老 審 閱 。師 老 治 學 嚴 謹 ,一 絲 不 苟 ,每 個 人 物 、每 個 事 件 、 每 個 情 節 、細 節 ,乃 至 每 句 話 ,每 個 字 ,他 都 要 實 事 求 是 ,認 真 推 敲 ,要 搞 得 準 確 、 鮮 明、 生 動。 這 樣, 第 一 次 審 稿 竟 用 了 50 多 天。 記 得 有 一 天, 當 我 讀 到“ 共 產 國 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時,師老說:“不對,李德不是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 而 是 蘇 聯 情 報 機 關 派 往 東 北 對 付 日 本 間 諜 的 情 報 人 員。 他 的 情 況 我 了 解, 你 一 定 要 實事求是地還李德以本來麵目。”接著,他詳細地介紹了李德的情況。 我 從 許 多 書 籍 上 查 閱 李 德, 都 說 他 是 1932 年 受 共 產 國 際 派 遣 來 中 國, 擔 任 黨 中 央 的 軍 事 顧 問, 實 際 上 掌 握 了 紅 軍 的 最 高 指 揮 權, 成 了“ 太 上 皇”, 他 說 了 算。 他 和 博 古 的 軍 事 路 線 相 結 合, 一 直 搞 到 遵 義 會 議, 造 成 了 第 五 次 反“ 圍 剿” 的 慘 痛 失敗。鑒於此,我沒有按師老的觀點改寫書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