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毛澤東與斯大林》出版
長 期 的 超 負 荷 運 轉, 使 我 患 上 了 動 脈 硬 化、 冠 心 病, 經 常 發 生 心 絞 痛。 兩 次 含577
-Page 601-
578
毛澤東與斯大林
冤 挨 整 ,又 使 病 情 加 重 。在《 革 命 英 烈 》編 輯 部 主 持 開 會 時 ,我 兩 次 因 冠 心 病 發 作 , 當場昏倒,不省人事,後經多方治療才有好轉。1989 年經受了長期苦戰反對動亂與“反 對動亂受處分、冤枉衛黨衛國人”的沉冤之後,我的心髒病更嚴重了。醫生讓我住院。 可 是 想 起 了 樺 樹 皮 上 的 誓 言, 我 住 了 幾 天, 又 把 正 在 撰 寫 的《 毛 澤 東 與 斯 大 林》 書 稿帶到病房,邊治療邊撰寫。上午治療、打吊針的時候,閉目沉思,構思情節、人物、 故事;下午,又趴在病床上寫書稿,晚上還要加班。
理想、學習加堅持奮鬥,鋪就成功之路。1993 年是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這年 1 月, 我 寫 的 大 型 領 袖 傳 記 文 學《 毛 澤 東 與 斯 大 林 》,555 千 字, 由 中 共 中 央 黨 校 出 版 社 出 版 發 行, 引 起 了 社 會 各 界 的 關 注 與 好 評。《 廣 州 日 報》、《 福 建 日 報》、 《 陝 西 日 報 》、《 沈 陽 日 報 》、《 黑 龍 江 日 報 》 等 17 家 報 刊 連 載 轉 載, 並 被 翻 譯 成 日 文 出 版 。《 人 民 日 報 》 曾 發 表 評 論 , 將 此 書 與 電 影 《 開 國 大 典 》 、《 重 慶 談 判 》 等 相 提 並 論, 說 它 是“ 頗 具 影 響 的 作 品 ” 之 一, 連 續 6 次 重 印, 發 行 10 多 萬 冊, 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榮獲“優秀科研、學術成果特等獎”。 為 寫 好 此 書, 我 奮 鬥 了 數 十 年, 調 查、 訪 問 過 3000 多 人, 記 了 幾 十 本 筆 記, 四 易 其 稿, 前 後 寫 了 近 200 萬 字, 犧 牲 了 所 有 的 節 假 日 和 周 末, 熬 過 了 無 數 的 不 眠 之夜,闖過了一個個急流險灘,才獲出版。
七、《劉誌丹和謝子長》上央視
電 影、 電 視 是 現 代 化 的 傳 媒 手 段。 我 想, 毛 澤 東 與 斯 大 林、 周 恩 來、 劉 誌 丹 等 人 的 偉 大 形 象 和 業 績, 如 再 能 插 上 電 影、 電 視 的 金 翅 膀, 必 將 武 裝 千 百 萬 人, 成 為 中 華 民 族 的 脊 梁。 因 此, 在《 毛 澤 東 與 斯 大 林》 書 稿 完 成 後, 我 又 開 始 考 慮 電 影、 電視劇的創作。
1993 年春,我和延安作家丁工,西安電影製片廠導演劉斌等同誌商定,抓緊籌 備, 創 作 攝 製 多 集 電 視 連 續 劇《 劉 誌 丹 和 謝 子 長》。 經 過 大 半 年 的 籌 備, 在 延 安 召 開了十天編導人員座談會,談設想,定規劃。我係統地講述了創作《劉子丹和謝子長》 電 視 連 續 劇 的 構 思, 得 到 了 大 家 的 擁 護。 會 議 決 定 由 我 和 丁 工、 白 黎、 王 誌 厚 等 人 組成編劇組,民主選舉,劇組任命我為編劇組長。
座 談 會 後, 查 閱 了 大 量 史 料, 進 行 藝 術 構 思, 我 寫 成 了 兩 萬 多 字 的《 劉 誌 丹 和 謝子長人物及劇情》的設計方案和數千字的劇情簡介。征得了導演和領導的同意後, 打 印 成 冊, 分 別 寄 給 劇 組 領 導 羅 士 傑 同 誌 和 其 他 四 位 編 劇 分 頭 編 寫。 初 稿 完 成 後,-Page 602-
附 錄
劇 組 領 導 要 我 統 稿。 由 於 時 間 緊, 任 務 大, 我 往 往 每 天 幹 到 夜 裏 12 點, 淩 晨 3、4 點又起來寫,一直幹了數十天,到 1993 年“五一”節前,才將多集電視連續劇本《劉 誌丹和謝子長》統一稿完成,打印成冊。
1995 年 5 月,中央電視台在第一套節目和第三套節目中,先後兩次向全國播映 了 12 集 電 視 連 續《 劉 誌 丹 和 謝 子 長 》, 得 到 廣 泛 好 評, 後 獲 得 全 國“ 五 個 一 工 程 提名獎”。
我十分高興!《劉誌丹和謝子長》能上中央電視台播映,實現了我多年的夢想!
八、幫張寶蘭巧遇克林頓總統
香港回歸,洗雪國恥是國家大事,我想為此盡心出力。
西 安 民 間 手 工 藝 人 張 寶 蘭 想 為 1997 香 港 回 歸 獻 禮, 但 不 會 藝 術 構 思。 我 給 她 構 思 了《 二 龍 戲 珠 迎 回 歸》, 題 寫 了 對 聯; 並 讓 愛 人 王 愛 珍 給 她 畫 成 了 藍 圖, 讓 她 製作。張寶蘭製成了彩繡壁掛,被評為全國一等獎,榮獲“藝術大師”等稱號。 1998 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夫婦到西安訪問,在西安城牆上觀看了張寶蘭的棉絮畫 藝 術 表 演, 收 了 她 贈 送 的 手 工 藝 品, 連 連 叫 道:“OK!OK!” 並 親 筆 題 詞:“Thank you for fine gifts.”( 感謝你贈送的精美禮物 ),並與夫人希拉裏各自簽下了名字。 張 寶 蘭 說:“ 這 裏 邊 也 有 你 老 劉 的 功 勞。 如 果 沒 有 你 老 劉 的 精 心 指 導、 幫 助, 沒 有 你 的 藝 術 構 思 ,沒 有《 二 龍 戲 珠 迎 回 歸 》,我 得 不 上 一 等 獎 ,當 不 上 藝 術 大 師 , 擺不到第一個攤位,也許就不會有見克林頓的機會哩!”
我 又 將 此 事 寫 成 了《 張 寶 蘭“ 巧 遇” 克 林 頓 總 統》 一 文, 附 三 張 有 克 林 頓 的 真實彩照,受到了社會重視。
九、《龍騰黃陵》提交人大
黃陵縣有軒轅黃帝的陵寢,又有巍峨的橋山,蜿蜒的沮水,真是有山有水,有“仙” 有“龍”;每年清明節和重陽節前後,海內外有成千上萬的炎黃子孫前來尋根祭祖, 但 缺 乏 內 涵 展 示。 如 果 以 黃 帝 陵 為 龍 頭, 以 沮 河 川 為 龍 形, 在 橋 山 腳 下、 沮 河 兩 岸 建造一係列以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為題材的濃縮景觀,將中華巨龍騰飛的形象、偉業、 中 華 文 明 的 英 雄 豪 傑、 精 華 場 景 展 現 給 世 人, 不 僅 將 使 炎 黃 子 孫 能 看 到 自 己 祖 先 的 光 輝 曆 史, 使 世 界 了 解 中 國; 也 將 使 中 國 走 向 世 界, 對 世 界 文 明 作 出 更 大 的 貢 獻, 促 進 陝 西, 乃 至 中 國 經 濟 的 進 一 步 發 展。 因 為 中 華 文 明 是 世 界 四 大 文 明 中 碩 果 僅 存 的、 沒 有 中 斷 的、 保 存 最 完 整、 最 感 人 的 文 明 之 一, 需 集 中 展 示。 為 此, 經 過 多 年579
-Page 603-
580
毛澤東與斯大林
的 調 查 研 究、 藝 術 構 思, 我 寫 成 了《 龍 騰 黃 陵 —— 關 於 在 黃 陵 建 設 中 華 龍 城 的 策 劃 書 》,發 表 在《 中 國 百 科 優 秀 作 品( 論 文 )獲 獎 精 品 集 》和《 各 界 導 報 》等 書 報 上 , 被評為一等獎。
全 國 人 大 代 表、 延 安 市 市 長 陳 強 同 誌 重 視 此 事。 根 據 此《 策 劃 書》, 他 和 十 幾 位 人 大 代 表 在 第 十 屆 全 國 人 大 第 一、 二、 三 次 會 議 上, 曾 先 後 三 次 提 出 在 黃 陵 建 設 中 華 龍 城 的 建 議, 主 要 內 容 有 三 :( 一), 建 議 國 家 發 改 委 正 式 立 項, 建 立“ 黃 帝 功 德 園”。 根 據 每 年 公 祭 黃 帝 陵 儀 式 十 分 隆 重、 急 需 內 涵 展 示 的 情 況, 建 議 國 家 投 資 十 億 元, 在 黃 帝 廟 和 龍 首 鄉 之 間 的 沮 河 川, 建“ 黃 帝 功 德 園”, 作 為 黃 帝 陵 建 設 的 第 三 期 工 程 。( 二 ) , 建 議 在 黃 陵 南 塬 上 下 , 建 設 “ 萬 姓 先 祖 光 耀 中 華 紀 念 園 ” 。 ( 三), 建 議 國 家 發 改 委 正 式 立 項, 重 整 沮 河 川。 具 體 辦 法 是 引 用 洛 河、 葫 蘆 河 水 濟 黃 陵, 徹 底 解 決 黃 陵 缺 水 問 題, 在 綠 山、 清 水、 萬 花 叢 中, 展 現 炎 黃 文 化 和 中 華 文明,把黃陵縣建設成“中華龍城”。
十、理想是人心中的燈塔
通過 60 多年的艱苦奮鬥,我深深感到,理想是人生的燈塔,有理想的人生才閃光。 在 黨 的 領 導 下 心 懷 祖 國, 學 習 創 造, 工 作 奮 鬥, 是 奔 向 理 想 的 動 力, 如 鳥 之 雙 翅, 船之雙槳,目標愈準,動力愈大,持之以恒,必會成功。
為了給建國五十周年獻禮,1995 年 5 月,我寫成了多集電視連續劇本《毛澤東與斯大林》和電影劇本《東方日出》。
著名作家、全國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魏巍同誌看了《東方日出》後說:“我 認 為 很 好, 不 僅 題 材 好, 主 題 好, 而 且 把 毛 澤 東 和 斯 大 林 這 兩 個 人 物 寫 活 了, 個 性 鮮 明, 真 實 生 動。” 外 交 部 組 織 五 位 專 家 審 讀 後, 正 式 批 示“ 對 劇 中 有 關 中 蘇 關 係 部 分 的 表 述 無 不 同 意 見 。 ”《 中 流 》 雜 誌 連 載 發 表 , 被 評 為 “ 東 方 紅 最 高 榮 譽 獎 ” , 由原國家文化部部長賀敬之同誌頒獎。
長 篇 電 視 連 續 劇 本《 毛 澤 東 與 斯 大 林》 陝 西 電 視 台 正 在 籌 拍。 我 又 將 其 改 寫 成 紀 實 文 學《 毛 澤 東 與 斯 大 林 會 晤 紀 實 》,270 千 字。1997 年 3 月, 中 共 中 央 黨 史 出 版社出版發行,《中流》雜誌連載,社會反應很好,2005 年 9 月又第二次印刷一萬冊。 長篇紀實文學《毛澤東與斯大林交往紀實》130 多萬字,人民出版社正在編審,準備出版。
-Page 604-
後
記
毛澤東和斯大林,是舉世矚目的兩位偉大人物,是中國和蘇聯一代革命人民 的領袖。他們的思想、理論、事業、工作、生活、作風,牽連的方麵很多,範圍 很廣。要塑造他們的形象,寫出他們的業績,闡述他們的思想、理論、精神,很 不容易,需要長期地調查,反複地研究,不斷地探討,逐步地深入。這本書,雖 經過了數十年的努力,也隻是一個開端,一種嚐試,一種探討。1948 年至 1963 年的 15 年間,作者在陝北工作時,就開始收集、整理有關毛澤東等革命領袖的 史料、故事,先後走訪了毛澤東生活工作過的延安、保安。瓦窯堡、直羅鎮、洛 川、小河、南泥灣等數十處地方,訪問過數百名接觸過毛澤東的幹部、群眾和警 衛人員。後來又以專搞文藝創作和主編《革命英烈》刊物之便,先後走訪了湖南、 北京、廣州、武漢等地,搜集有關史料,閱讀毛澤東、斯大林的著作及各種有關 材料、書籍、業餘進行編寫,數易其稿,才成此書。
本 書 以 毛 澤 東 和 斯 大 林 的 關 係 為 線 索, 以 中 國 革 命 為 主 題, 以 毛 澤 東 和 斯 大 林為主要人物,運用真實的史料,樸實的筆法,描寫、敘述了毛澤東的成長道路、 革命實踐、理論創造、思想作風、性格特點,描寫了毛澤東和斯大林之間的革命 友誼、意見差異、矛盾衝突、相互評價等等;因而從一個嶄新的角度,描寫了毛 澤東思想的形成過程,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本學習毛澤東思想的通俗讀物。 內容決定形式。本書的結構曾經多次探索,數易其稿,最後,根據毛澤東和 斯大林的思想交流長達 30 年而晤麵交談不足 3 個月的特點,采取了雙向集中法。 書從高潮寫起,從兩偉人親切會麵,留下了層層懸念寫起,描寫兩位偉人的會麵 由近及遠,而曆史的敘述則由遠而近;雙向集中,融會貫通,成為一體,相互比較, 遠近比較,便於鑒別。這樣,把人物的言行、曆史的敘述和哲學的思考結合起來, 把文、史、哲融為一體。既避免了編年史式的曆史敘述平鋪直敘、缺乏跌宕起伏 的藝術魅力,缺乏對比研究的哲學思考;又防止了單純地寫人物會麵、記敘禮儀, 議論過多,缺乏人物行為、故事情節、思想深度的毛病,力爭達到寫史、明理、 資治、育人的目的。當然,這隻是作者的意圖和初步的嚐試,缺點必然不少。
-Page 605-
582
毛澤東與斯大林
本書的寫作,得到了曆史見證人和專家、教授的指導幫助。我們黨內少有的“蘇 聯通”,毛澤東和斯大林交往的曆史見證人師哲同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 逄先知同誌,中央文獻出版社總編輯何靜修同誌,全國革命烈士傳編委會主編溫 濟澤同誌,國防大學曆史學教授馬玉卿同誌,原《光明日報》副總編馬沛文同誌, 陝西曆史博物館研究員黨佩中同誌,解放軍總參謀部離休幹部楊進誠同誌,中共 中央黨校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趙廣同誌,副社長兼副總編輯葉佐英同誌,總編室 主任王傑同誌,原中共陝西省委黨史委主任孫平同誌,副主任薛文華、孫啟蒙同誌, 西北大學教授李振民同誌,西北政治學院副教授趙建學同誌,都對本書的寫作進 行了具體的指導和幫助。特別是年逾八旬的師哲同誌不僅為本書提供了大量的史 料,而且為本書的寫作作了多次熱情而具體的指導。師老雖然高壽,但鶴發童顏, 滿麵紅光,思路清晰,談吐自如,記憶力很強。幾十年前的事,他談起來有條有 理,頭頭是道。他於 1926 年在蘇聯加入中國共產黨旅俄支部,1938 年調到共產 國際任中共代表團團長任弼時的秘書。1939 年周恩來在蘇聯期間,師哲又奉命協 助周恩來工作。1940 年他和周恩來、任弼時等同誌一起回到延安,認識了毛澤東, 先任毛澤東的俄文翻譯,後任中共中央書記處辦公室主任,中共中央馬克思、恩 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局長等職。毛澤東和斯大林之間的電文都經他翻 譯。1949 年春,斯大林派米高揚秘密訪華會見毛澤東,師哲任翻譯。1949 年 7 月, 毛澤東委托劉少奇率團訪蘇會見斯大林,師哲又任翻譯。1949 年冬至次年春,毛 澤東、周恩來訪蘇會見斯大林,師哲仍任翻譯。所以,師哲是毛澤東和斯大林交 往的曆史見證人,是我們黨內少有的“蘇聯通”。師哲同誌不辭辛勞,曾兩次審 閱書稿,並寫了《序言》,在此表示深切的謝意。在寫作過程中,主要采用了延 安革命紀念館、湖南韶山毛澤東故居紀念館的有關資料,參閱了周恩來、師哲、 伍修權、胡繩、洪學智、馬玉卿、逄先知、高菊村、胡華、陳峰、唐振南、田餘糧、 高光厚、曹軍、權延赤、李銀橋、宋平、解力夫、趙振軍、溫瑞茂、南新宙、解 紅和美國友人埃德加·斯諾、R·特裏爾、斯圖爾特·施拉姆、日本友人不破哲 三等的有關著作;同時,還盡量吸收了近年來發表的有關論文和專著中的新資料 和新成果,特此說明。並向以上諸位作者、老師表示深切的謝意。由於題材重大, 作者水平有限,書中的缺點錯誤在所難免,敬希批評指正。
劉傑誠 一九九二年九月一日